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孤注一掷》等大规模点映的成功,证明国产电影质量不断提升

所以当电影本身品质过硬,同时上映前一周内又出现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时,自然是选择用大规模点映的方式来抢占先机,而不是选择吃力不讨好的提档操作。

开宗明义。

大规模点映不仅不算不讲武德,更是功德无量!

最近反诈电影《孤注一掷》的点映成绩,可谓惊艳至极。

8月5日第一天点映,就以15.4%的排片率,拿到了34.1%的票房占比,当天就点出了1.71亿的超高票房成绩,力压上映刚2天的大片《巨齿鲨2》,一时间,可谓风光无两。

然而,这次极为成功的超前点映,再次把当初《八角笼中》引发的争议,重新带回了舆论场:大规模超前点映,是一种不讲武德的行为吗?

对此,不少观众甚至极为愤慨,认为此类操作是“吃香难看”、“扰乱市场”。

根据一份在微博的调查统计,有多达64%的观众,都是持反对意见的。

但必须要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国产片选择大规模超前点映,均属于规则之内的合理市场行为。

仅就这个操作而言,并无任何不妥之处。

之所以很多观众会对此产生质疑,还是因为存在一些认知误区。

能否大规模点映

也是各凭本事

POST WAVE FILM

先说明一下概念。

所谓“点映”,其实是相对公映而言。

一般一部电影在公映档期之前的所有放映,均被视作点映。

同时,任何一部电影要想进行点映,也都需要向中影进行报批,得到许可后才能发布点映通知。

《孤注一掷》第一轮点映通知

我们可以从上边这份点映通告看到,这份通知的署名是中影数字。

可见一部电影想要点映,并不是某些网友所言想咋点就咋点。

实际情况是,中影会作为监管方,起到一定的规范作用——毕竟,除了点映通知,点映所需要的密钥,也是由中影制作并发布的。

当然,在正常且合理的情况下,中影一般不会对片方的选择做过 多干预。

另外,我们也可以看到,一部电影要进行点映,片方需要规划好点映时间、点映范围和点映版本等。

例如《热烈》,它第一轮的点映时间,只有周末“14点-16点”2个小时。

《封神第一部》第一轮点映的版本,仅限于IMAX、杜比影院、CINITY等特殊格式。

《我经过风暴》的点映,则仅限广州、苏州等15个城市,《超能一家人》则选择不点映。

可见,不同的电影,会根据其自身的属性及宣发策略,制定不同的点映策略,以谋求更好的市场前景。

也就是说,对于国产电影来说(进口片的确存在一些更明显的限制),只要你愿意,一般都可以选择超前点映,因此并不存在是否公平一说。

当然,很多人可能会说:“我们质疑的不是点映,而是大规模长时间点映!”

OK,那我们需要明白的点在于,片方能做的,无非是尽可能缩小点映的限制,例如在时间、空间、版本的范围上都放开。

最典型的就是《八角笼中》。

王宝强的这部电影,点映到后期基本上就是没有任何限制,和公映确实已经没有太多差异了。

但是,重点在于,片方放开点映,不代表影院就一定会排片,也不代表观众就一定会买票。

试想一些文艺片、纪录片等小众电影,倘它们也发同样的点映通知,会有大规模的排片吗?

显然,并不会!

要知道,如果电影没人看,你号称全球上映也无济于事!

只有那些真正有市场号召力的电影,才有机会做大规模的点映。

毕竟,排映的主体权力其实在影院手里,而影院排映的主要依据,就是他们对上座率的预判,而上座率则取决于每一位观众的购票欲望。

归根结底,一部电影是否可以成功地大规模点映,最关键还是取决于整个市场的认可度、观众的选择程度。

因为即便通过前期宣传拉高了第一天的点映排片,但是如果上座率偏低或者口碑砸掉的话,排片也会迅速被砍,同时提前消耗市场信心,之后公映将面临很窘迫的处境。

也就是说,在是否点映、如何点映、点映规模的问题上,所有片方的游戏规则是一样的。

至于最终的效果是否能达到预期,以及最后是帮助公映还是损害公映,则各凭本事吃饭。

总而言之,点映并不是吃相难看,而是规则之内的自由选择。

大规模点映

只会伤害到“烂片”

POST WAVE FILM

不少观众质疑大规模点映的一个典型理由,就是担心这样的方式,会挤压其他电影的空间,造成恶性竞争、扰乱市场。

虽然非常能理解这样的顾虑,但这样的担忧,其实是多余的。

首先,我们需要有一个基本概念。

当下中国电影市场的容量,已经非常庞大。

全国共有11000家左右的影院,合计超8万块银幕,周末单天所有影院影厅满排的场次,可以达到40万场左右的规模。

因此,在这样的一个市场容量下,绝对装得下多部大体量的电影同台竞技。

《孤注一掷》第一轮点映的周末,其实只有《巨齿鲨2》和《雪豹和她的朋友们》两部新片上映,而且后者是体量特别小的纪录电影。

《雪豹和她的朋友们》海报

显然对于这个周末而言,市场的供给其实是不足的。

这从数据上也可以看出来。

《巨齿鲨2》在8月5日周六当天,32.9%的排片占比,却只贡献了25.4%的票房占比,出现了倒挂现象。

其上座率为15.3%,甚至低于已经上映了31天的《八角笼中》。

那么《孤注一掷》在热度、品质兼具的情况下迎头赶上,填补市场的空白,是非常合情合理的操作。

或许会有很多观众表示,这会不会抢占了本来属于《封神第一部》和《长安三万里》的票房呢?

其实并不会。

一方面,在8月5日当天,《封神第一部》已是上映的第17天,《长安三万里》更是已经到了上映的第29天,已经有了比较充足的票房释放空间,没理由说不让其他新片上。

《长安三万里》海报

毕竟从《八角笼中》开始,《长安三万里》《封神第一部》《热烈》都做了较大规模的点映,没理由《孤注一掷》就不可以。

另外一方面,在8月5日当天,《封神第一部》以19.6%的排片占比,拿到了20.7%的票房贡献,排场效益(B值)是1.1;《长安三万里》则是4.7%的排片占比拿到了3.9%的票房占比,排场效益(B值)是0.8。

说明这两部电影,都没有出现明显的供不应求的情况。

反而是《孤注一掷》,上座率达到了51.3%,排场效益(B值)达到了2.2,有效带动了市场大盘,帮助全国单日票房,在时隔187天之后,再度突破5亿大关!

这说明《孤注一掷》的大规模点映,并非在抢其他电影的存量,而是靠一己之力,做大了这个周末的蛋糕,把更多的人拉进影院,实现了电影市场的增量!

况且,当天《封神第一部》的票房也达到了1.03亿,并没有受到太显著的影响。

从最终结果来看,《孤注一掷》的大规模点映,让观众有了更多的选择,让影院也挣到了更多的钱,市场也得到了有效的提振,拥有了更多的信心,可谓皆大欢喜。

可能只有同期并不太受观众欢迎的电影,才会感受到伤害吧。

考虑到大规模点映也只有品质相对过硬的电影才敢尝试,这种行为本身,也成为一种对电影的正向筛选。

所以,点映能帮助中国电影市场,创造一个只有“烂片”受伤的世界,这不是挺好的吗?

这里需要重点一提就是,暑期档多部相对优质的电影除了周末会点映外,也开放了工作日的点映,这对于拉升大盘,实际上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试想一下,倘若今年暑期档的电影,都不做大规模点映,今年暑期档的票房显然会打一个巨大的折扣,何谈创造新的历史记录?

其实真正需要保护和关注的,是像《野蛮人入侵》这类小体量的文艺片。

《野蛮人入侵》海报

当然,即便没有大规模点映,像《野蛮人入侵》这类小体量的文艺片,依然鲜有排片和上座率。

但是这个问题无关是否点映,而在于需要将这类电影同商业电影区分开来,开辟一个新的赛道。

这就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宁可大规模点映

不可轻易提档

POST WAVE FILM

还有一种比较主流的质疑声音认为,类似《八角笼中》《热烈》《孤注一掷》等电 影的大规模点映,不就是一种事实性的提档吗?

但非要把这种行为叫“点映”,这不是耍流氓吗?

如果只是纠结一个叫法,那确实也没什么太大问题,毕竟只是个名词而已。

于是就会有观众提出,为啥不选择直接提档呢?

原因也非常简单。

首先,点映和提档走的报批手续就不同,且前者较为容易,后者较为麻烦。

另外,档期是一部电影宣传非常重要的信息锚点,会出现在海报、预告片、周边、X展架等各类相关物料上。

倘若轻易提档,一方面这类物料都需要重新制作或更换,成本巨大,时间也不一定来得及。

另外一方面,需要重新对观众和市场宣传新的档期来占据心智,一样会带来额外的成本和困难。

《孤注一掷》发布的提档海报

所以当电影本身品质过硬,同时上映前一周内又出现了较大的市场空间时,自然是选择用大规模点映的方式来抢占先机,而不是选择吃力不讨好的提档操作。

当然,实际情况还是有很大差异的。

毕竟一部电影的各类宣发动作,都是围绕特定的档期展开的,即便做了大规模点映,且非常成功,很多已经安排好的宣发操作,也还是会按照既定的时间顺序依次展开。

如果贸然提档,就会严重打乱宣发节奏,得不偿失。

总的来说,今年能有这么多部电影成功实现大规模点映的操作,反而证明了国产电影的质量实现了较大的提升。

至于大多数网友担心的“扰乱市场”的情况,相信看完上述的介绍和分析后,也应该明白,这情况实际并不存在。

不仅不会劣币驱逐良币,反而会让真正优秀的电影冒头,让那些粗制滥造的电影暴露,而观众自然也能在更加多元化的市场中,看到更多自己喜欢的电影。

总而言之一句话。

大规模点映其实印证了那句亘古不变的老话: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