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永不落幕的北影节——紫禁城之夜”新项目发布会在北京广播电视大厦举行。本次发布会上,紫禁城影业共有8部影视作品新鲜出炉:电影《恰同学少年》《红领巾》,电视剧《鲲鹏击浪》《生命缘》《向前一步》《迷墙》《钟鼓楼》和《天工之城》。
活动合影
回首往昔,1997年4月,在电影市场化的大潮中,紫禁城影业应运而生。《离开雷锋的日子》《甲方乙方》《法官妈妈》《不见不散》《嘎达梅林》等口碑与市场双赢的电影佳作相继问世。《重案六组》《少年天子》《玉观音》等大剧笑傲荧屏,也成为无数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一段时间以来,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金鸡奖等重量级大奖,均被紫禁城影业频频收入囊中。
近年来,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战略调整,紫禁城影业大幅减少了在影视制作方面的投入,作品产出急剧压缩。此番全新出发,在保留电影这个公司传统项目的基础上,紫禁城影业还将承担起北京卫视在自制剧领域的布局。
聚焦重要历史节点,打造重大革命题材
今年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电视剧《鲲鹏击浪》与电影《恰同学少年》均为缅怀、纪念伟大领袖而创作。
《鲲鹏击浪》目前已在浙江横店拍摄百余天,预计8月20日杀青,将于12月26日年底毛泽东诞辰130周年前夕播出。作为一部使命担当的正剧,主要讲述1918年到1921年青年毛泽东北上寻求真理,组织青年学生赴法勤工俭学,领导湖南驱张运动,开展学运工运,创办《湘江评论》,组建湖南共产主义小组,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热血故事。
《鲲鹏击浪》编剧马继红
《鲲鹏击浪》的编剧马继红介绍说,剧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代有为青年,包括蔡和森、萧子升、向警予、杨开慧、蔡畅、邓中夏等当时大多都是二十多岁,而饰演这些角色的演员也均由95后青年演员担纲。“这是‘Z世代’青年演员首次集结在重大革命题材电视剧中塑造革命先辈群像。我们力求再现史的风骨、诗的风韵、青春的浪漫和热血的赤诚。”
《恰同学少年》导演陈国星
电影《恰同学少年》同样关注的是青年毛泽东的成长故事。讲述了毛泽东和他的同学们在一师读书期间立志救国、探求真理,利用暑假穷游千里乡村,课余走访工农群众,了解社会各阶层情况。导演陈国星介绍说,“这是我为紫禁城影业拍的第三部电影,拍好伟人的青年时代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大家群策群力。做了几十年的影视工作,我越来越尊重电影、尊重观众、尊重信仰。希望这部电影能给今天的青年观众带来共情和启发。”
音乐电影《红领巾》由曾经执导过《红樱桃》《红色恋人》的导演叶大鹰执导,张和平担任艺术总监。影片讲述了九岁的烈士遗孤林大林加入少先队,戴上红领巾前后所发生的故事。其中既有对父辈的敬仰,有对母亲的误解,也有一个孩子不被别人接受的无助,在得知真相后的心灵震撼。
《红领巾》艺术总监张和平
发布会上,叶大鹰感慨道:“25年前,紫禁城影业的创始领导张和平先生把我约到‘紫禁城’,拍摄了《红色恋人》——值得一提的是,今年9月12日,这部电影即将复映。25年后的今天,他又把我请来执导‘红色三部曲’之《红领巾》,这部电影将为共和国成立75周年和少先队成立75周年献礼。”张和平在现场也是十分激动,他以自撰的对联抒怀:上、下联为“忆往昔峥嵘岁月稠,看今朝风光无限更风流”,横批是“紫禁城加油!”
锚定现实主义题材,溯源古都人文根脉
“生死之外无大事”,电视剧《生命缘》以北京卫视大型医疗纪实节目为IP改编创作。讲述了在生与死两件大事面前,人们的理智与情感,脆弱与坚强,无奈与奇迹,关爱与被爱,以及极度想要挽留的渴望和失去之后超越人性的无私。
编剧王小枪谈及此次影视化改编时表示,“医疗题材不好写,由纪录片改编电视剧更不好写。我们这次以众多真实的病例为参考,同时虚构了一群刚刚毕业归国的留学生,再现了他们从工作到生活的双线成长过程。”
《向前一步》导演于震
电视剧《向前一步》同样取材于北京卫视曾两获中国新闻奖的王牌栏目《向前一步》,聚焦广大群众关注的公共领域热门话题。该剧导演、知名演员于震自言作为土生土长的北京孩子,自己很熟悉老北京的生活,了解人和人之间的家长里短。“这次要把一个家喻户晓的栏目二度创作变成电视剧,还是要遵循‘凤头、猪肚、豹尾’的创作原则,力求呈现出老北京的人情味儿和基层干部的不容易。”
电视剧《迷墙》由《我是余欢水》作者余耕执笔。《我是余欢水》为国产荒诞剧集开了一个先河,《迷墙》在前作的基础上,再度升级。在将婚姻现实题材+荒诞悬疑喜剧,流行的题材+全新的类型融合之后,打造“谍婚”现实话题。作者用一则精炼的都市小品,轻松幽默地描绘了寻常夫妻在生活中遭遇的不寻常。在大胆的设定和荒诞不经的风格下,阐述了一个真相:当代中年人正在步入现实生活和婚姻生活的复杂深处……
《钟鼓楼》导演刘家成
电视剧《钟鼓楼》是导演刘家成、编剧王之理的第六度合作。该剧不仅将京味儿剧的品质延续,还将生动展现钟鼓楼到永定门以及中轴线两侧红墙灰瓦下的风俗民情、文化传承、礼仪规矩。
导演刘家成介绍说,站在钟鼓楼眺望北京的南城、北城,一边是传统一边是时尚,一边是历史一边是未来。“其实上世纪80年代的北京就有了时尚的元素,当时由服装工人、纺织工人组成的模特队,曾经在全国大赛乃至世界大赛中亮相。我们这次在剧中讲述了两代纺织职工关于爱情、家庭的励志故事。特色总结下来就是一句话:既有老北京的派儿,也有新北京的范儿。”
《天工之城》导演郑晓龙
历史大剧《天工之城》以永乐十四年为背景,讲述了600多年前一群能工巧匠修建紫禁城的故事。该剧编剧刘恒表示,希望能用这部作品来塑造工匠精神,同时也塑造我们自己以及灵魂。总导演郑晓龙介绍说,“我已经看了刘恒老师写的故事大纲,这一次他亲自操刀,剧本一定会有非常扎实的基础。同时,《天工之城》和以往的古装历史大剧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讲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故事,而是把目光聚焦在建设北京城最底层的工匠身上。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刻画了中国匠人的坚韧精神和高超技艺,突显了以人民为中心,是人民‘建造’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