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拉克美》剧照 哈立德·布赛义迪摄于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
英国著名音乐评论人诺曼·莱布雷希特曾在广播节目中以颇具幽默感的口吻,描绘了自己带着好友聆听歌剧时的两个尴尬场景:“当我们一起聆听了一个小时的普契尼《图兰朵》后,朋友问我‘今夜无人入眠’何时到来?而当我们听了一刻钟的威尔第《茶花女》后,朋友觉得既然‘饮酒歌’已经唱完,是不是就可以离场了?”的确,一首脍炙人口的咏叹调、一段朗朗上口的好旋律足以吸引观众走进歌剧院,但也往往会带给初入歌剧世界不久的观众一叶障目的遗憾,从这个角度讲,拥有被誉为“史上最美二重唱”——“花之二重唱”的法语歌剧《拉克美》也难逃“歌比剧红”的窘境,这个无论是在声乐赛事、音乐会演出,还是在影视作品甚至商业广告中都不断响起的美好旋律,以全剧的完整样貌登上舞台的机会着实罕见。
9月12日、14日至16日,国家大剧院将与阿曼马斯喀特皇家歌剧院、维罗纳露天剧场基金会、洛杉矶歌剧院联合制作呈现法国作曲家德利布的歌剧《拉克美》,著名歌剧导演达维德·利维摩尔、法国指挥家让-吕克·坦戈将携手国际主创班底和国家大剧院歌剧演员队、合唱团与管弦乐团一道,在金秋时节为北京的观众献上这部杰作。
尽管从不到二十岁时就开始创作轻歌剧,但如果没有1881年完稿的《拉克美》,德利布大概率会被后世视为一位“舞剧作曲家”。他的两部芭蕾舞剧《葛佩莉亚》和《希尔薇娅》充满了曼妙的旋律和精彩的配器,以至于几乎同时进入舞剧音乐创作的俄罗斯音乐大师柴科夫斯基感慨“如果我早知道有《希尔薇娅》这般完美作品的存在,就肯定不会动笔写作《天鹅湖》”。然而在19世纪后半叶的欧洲乐坛中,无论是从行业评价还是经济收入的角度,写作歌剧都是作曲家证明自我的最佳方式,于是德利布向公众交出了这份答卷。
在持续对外扩张的背景下,彼时的欧洲社会对异域文明充满了好奇,从威尔第的《阿依达》到普契尼的《蝴蝶夫人》所反映的皆是西方艺术家想象中的东方景象,而《拉克美》也不例外:印度婆罗门祭司尼拉坎塔的美丽女儿拉克美无意间撞见英国军官杰拉尔德,一见钟情的二人却因各自身份的约束而难成眷属,当拉克美意识到恋人并未下定决心与自己长相厮守,便在伤心欲绝中含恨自尽。如此凄美的故事情节搭配作曲家用音乐营造出的沉浸氛围,能够全程牢牢抓住观众的注意力。拉克美在第一幕出场后不久便和侍女马莉卡乘船荡漾于林间花海之中,女高音和女中音声线的完美缠绕缔造了过耳难忘的“花之二重唱”;而第二幕的高光时刻来自于拉克美在父亲的胁迫下引诱杰拉尔德献身时的“银铃之歌”,这是充分展现女高音花腔技巧的时刻,女主角要在完成高难度唱腔的同时表现人物复杂而纠结的心绪;第三幕结尾男女主角的爱情二重唱是他们初次相遇时唱起的旋律,充满希冀的歌唱伴随着拉克美即将离世的残酷现实,无疑具有催人泪下的效果。拉克美的天真无邪、杰拉尔德的痴情耿直以及尼拉坎塔在祭司和慈父两种身份间的矛盾,再次形成了西方歌剧中常见的“三角人物关系”,可见一流的创作者永远能够赋予简约经典的故事模式以恒久的魅力。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法国大歌剧”演出传统的延续,德利布在《拉克美》第二幕的集市场景中以相当浓重的笔墨设计了一段舞蹈场景,也再一次展现了自己舞剧音乐写作的卓越才华,此番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中特别邀请了中国歌剧舞剧院舞剧团优秀舞者的加盟,带给观众全方位的视听体验。同时,本剧还首次引入了D3全息投影技术,将真实花朵的绽放过程通过每秒500帧的高速相机捕捉、还原到LED屏幕之上,观众将在聆听“花之二重唱”的过程中见证一个难忘的舞台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