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大师班”,共同探讨“精彩的剧本从哪里来”

陈彦的小说《装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收视口碑双丰收,而他的另一部小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也正在由《装台》的原班人马改编成电视剧,不久的将来便会与观众见面。

近日,在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的“大师班”上,著名小说家、剧作家陈彦,和著名编剧、作家高满堂,在现场以“精彩的剧本从哪里来”为主题,进行了精彩的经验分享。

2023中国·北京电视剧盛典的“大师班”嘉宾合影

书写创作者发自内心想写的故事

陈彦的小说《装台》被改编为同名电视剧后,收视口碑双丰收,而他的另一部小说,第十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主角》,也正在由《装台》的原班人马改编成电视剧,不久的将来便会与观众见面。

陈彦的创作之路,开始于18岁时参加县里的征文活动,作品的获奖给了陈彦巨大的激励。22岁时,陈彦便已完成了6个剧本。回忆起自己的入行经历,陈彦坦言:“上世纪80年代,我也是一个文学青年,写了很多小说、散文。那时候主要是为了满足发表欲。后来25岁时调入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才成为了专业编剧。”

陈彦

在与戏曲打交道的20多年中,陈彦从手上一套4000部古典戏曲的剧本集中,感受到了历史最真实的质感。他说道,“戏曲有一个特点,不管是喜剧、悲剧、雅的、俗的,它应该是一个综合体,你能见到它是摇摆着走到你跟前的历史,而不是抽干了生活、干瘪的历史。”

陈彦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做了25年中国戏曲的研究,“对我后来的创作,包括我的戏曲创作、话剧创作、电视剧创作,包括小说创作都帮助很大。”因此,陈彦对现在的年轻电视剧编剧们提出了一个建议:多接触舞台剧和中国古典戏曲,能唤起对现代性的思考。“无论你从事什么样的创作,与其他创作形式之间都可以形成相互滋养,彼此成长的关系。”

结合自己的创作经历,陈彦又给出了第二条建议:打开自己的创作路径。“每一个创作者都应该拉开一个进入生活的界面。比如我找到的是中国古典戏曲的途径。我从这个界面进去,通过历史的生活,认识现实的生活,从而打开创作路径。我觉得这个东西给我的作用是最大的。”

另外他强调,创作要服从自己的内心,“我们现在的焦虑,很多都来自于我们的类型化创作的要求造成的,进行类型化创作时你会产生很多焦虑,比如总是质疑:我这个东西能不能归到这个类里?”但在他看来,比类型化创作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物,是书写创作者发自内心想写的故事。

聊到《装台》,陈彦提出了“创作最重要的是写熟悉的生活”。在戏曲研究院做院长的时候,陈彦经常通过窗户观察后台装台工们的工作。尤其是一个装台工把身体弯成弓形,抱着暖气管道睡觉的睡姿,让他印象深刻。“写《装台》,就是和这段生活有巨大的关系。这三部作品(《装台》《主角》《喜剧》)是我对剧院25年编剧生涯的一个致敬。”

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脑门上一定要架着摄影机

从事影视行业40年的高满堂,是见证了中国电视剧从青涩走到成熟,他的代表作中国几代观众都耳熟能详:《家有九凤》《闯关东》《北风那个吹》《温州一家人》《老农民》《老酒馆》等等,均是国产原创电视剧中的经典。他对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践行,成果颇丰。

作为一位优秀资深的编剧,高满堂在公开场合并不讳言自己职业生涯中经历过的失败:1981年人生看了第一部电视剧后便立志做编剧,结果照猫画虎写出的剧本,被电视台老师批评为四不像;1983年进入大连电视台后,第一部编剧作品《荒岛上琴声》播出反响不佳,被人骂得抬不起头来;1987年因为在写《竹林街15号》时加了点婚外情的佐料,被媒体点名批评;2004年顺应电视剧市场化潮流而创作的《错爱》,使他成为了国产“狗血剧”的代表。

在他看来,这些经历是他走过的弯路,而对这些弯路的反思,对自己的重新审视,让他走上了正确的道路——坚持生活第一,走现实主义创作之路。“你想一百个情节,不如想一个细节,一百个情节是可以编的,而一个细节,真实、生活的细节,你是编不了的。”

“任何一个有志于在影视方面从业的人。你首先要和生活一直贯通着,一直互相交融着,一直被它感染着。”高满堂提到,一个编剧成天坐家里靠信息、网络、网上的资料填充生活,激发灵感,“这个时候千万要警惕,也许你确实能激发出创作的灵感,但也许有一万个相同的灵感已经诞生了,你只不过是第一万零一个人。”靠网上的资料填充出来的作品,很容易千篇一律没有个性。“故事没有个性,人物就没有个性,情节就没有个性,更何谈编剧自己的风格?”

他诚恳地对年轻人提出建议,“所以说有条件的孩子,趁着年轻时要多出门,多结识一些让你感动的、奇怪的、难忘的人。”高满堂自己就特别喜欢把生活中接触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做成人物小传。他在现场透露,他电脑里现存的人物小传有1000多个。为了举例,高满堂详细分享了他和一位早市小鱼贩成为朋友的故事。这个故事充分诠释了他是如何在生活中观察、感悟,捕捉素材、提炼人物的。

高满堂

随后高满堂分享了几位合作导演留给自己的印象:陈国星导演喜欢在探讨剧本的时候自己演一遍,不惜满地打滚;孔笙导演在听编剧讲戏时,眼睛半开半合,最后发言时直中要害;毛卫宁导演的肢体语言多,说起话来富有激情;刘江导演思维反应极快,经常把编剧的底子给刨了;张新建导演的工作台本上写满了各种标注,字数和文学本差不多……

通过这些分享,高满堂想让年轻编剧知道,导演也是形形色色、千差万别的,并建议他们多交导演朋友,有导演意识。“我们编剧在写剧本的时候,脑门上一定要架着摄影机。”   

他还用创作中有没有“下意识”,来区分专业的编剧与“票友”:“‘下意识’是最简单一句话:别顺着来,得反着去。‘顺着来’是一般观众的视角,一、二、三场一直到五十几场,情节都是观众可预判的情节,你这创作者就是没有下意识。下意识是什么,就是‘反去’,你有这个意识,你就是编剧了。”

高满堂还分享了作为一位从电视剧时代走来的编剧,与如今的网络视频平台合作的感受。他承认,最初,网络平台的创作流程表式的工作方式,也曾让他感到不适应,后来经过了多个项目的合作,他发现并不存在谁征服谁的问题。“只要回到专业的标准上,就有沟通的可能。最后还是那句名言:‘艺术上没有对错之分,只有高低之分。’”

小说创作和原创编剧领域的两位资深创作者,携手带来这场大师班,成为本届北京电视剧盛典的一大亮点。两位的经验分享、案例分析、现场答疑,为年轻从业者提供了鲜活的一手创作经验,为年轻创作者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s

关键词: 里来 剧本 情节 细节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