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速递 / 正文

《对抗致命传染病》展现人类与疾病、与恶龙缠斗的种种

《对抗致命传染病》(Anatomy of a Pandemic)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10年,由Discovery频道制作出品,以当时在欧美肆虐的H1N1流感(俗称猪流感)为切入点,从很多维度讲解流行病,比如生物学角度,谈流行病毒的形态和入侵扩散过程;历史学角度,讲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大规模流行病;医学角度,探究疫苗如何抵抗病毒。

每逢生病,人总会说一句话,“什么都没有健康重要。”转天痊愈了,又什么都忘了,作天作地随自己胡折腾,周而复始,直到身边有人骤然离世,开始自觉不安。保健品、夜跑、泡健身房撸铁,“一天三顿小外卖”换成“我爱我家养生小厨房”。

人间八苦,一样都逃不掉,洪福没那个命,清福又不愿意享,可见活好当下,珍惜眼前最紧要。

这一次我们聊聊疾病。在神话传说或是志怪小说中,任何一种生命体,都存在致命的缺陷。人类现身苍茫大地,不知与多少疾病做过抗争,虽然医学在不断进步,但病魔也在快速升级迭代,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和终点的战争。

医学纪录片通常是残酷的,生存的痛苦、绝望和希望交织在一起总是格外打动人心,过去教会了我们很多,未来仍然不确定。没有人可以预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与恶龙缠斗,但总会有一些人在创造奇迹。

流感

2020年春节,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让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流行病这个概念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新冠病毒的交手,我们付出了巨大的生命代价,那个沉痛的阴影甚至让我们有理由恐惧,人类终究有一天会被病毒彻底团灭。

《对抗致命传染病》截图

《对抗致命传染病》(Anatomy of a Pandemic)这部纪录片拍摄于2010年,由Discovery频道制作出品,以当时在欧美肆虐的H1N1流感(俗称猪流感)为切入点,从很多维度讲解流行病,比如生物学角度,谈流行病毒的形态和入侵扩散过程;历史学角度,讲人类社会所经历过的大规模流行病;医学角度,探究疫苗如何抵抗病毒。

大规模注射疫苗能防治疫情吗?流感病毒如何生成、大规模扩散?疫苗如何大量研发生产?“大流行”“群聚感染”,当这些字眼被迅速传播时,代表着某种病毒在大肆扩散中。病毒到底是如何在人体内生成,并且迅速扩散?

《对抗致命传染病》截图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漫长进化之后,人类几乎已经站在了食物链的顶端,但病毒和人类的关系,依然就像行军蚁和大象。病毒虽小,但只要入侵人体,就有可能要了人的命。所以,虽然很多微生物都能引起大规模的流感,但最让医学工作者担心的,还是病毒这种微生物。病毒有多小呢,大概五十万分之一厘米大小,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一百年前,“西班牙大流感”(1918 flu pandemic)以灭绝的速度席卷全球,感染了上亿人。当时H1N1甲型流感疫潮造成的死亡人数,可能远远高于一战的死亡人数。

BBC纪录片《夺走5000万人性命的大流感》(The flu that killed 50 million)就讲述了当时的疫情以及官方的措施,并阐述如何应对未来可能的流行病暴发。

《夺走5000万人性命的大流感》截图

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病毒都是来源于动物身上,并且产生的流感病毒的变种几乎无穷无尽。更可怕的是,当动物带来了全新的病毒,我们对其没有天然的免疫力,人体系统无法抗拒感染,这种传播就会变得很致命。

网飞2020年1月推出纪录片《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暴发》(Pandemic: How to Prevent an Outbreak),一共6集,每集约50分钟,主要是从病情与医疗两个方面去看“疫情”,涉及西班牙大流感、埃博拉、禽流感、SARS等疫情。如果想要全面了解流感与人类的斗争史,看这部纪录片基本就可以很清晰地去了解。

《流行病:如何预防流感大暴发》截图

片中还认真探讨了类似这样的疫情,除了会大范围的传染,还会引起怎样的社会问题。卫生服务链、普通基础设施的运营、食物供应也会遭遇到数周的破坏性影响。

病毒与细菌,同属于微生物,来到地球上已经超过34亿年。而人类的发展,从农业社会开始算,仅仅1万年。尤其是近些年,人类对自然界的破坏与索取,更加剧了这种生物链的变化,或许,我们应该在关注疫情之外,更要考虑人类该如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

或许换一个角度,在设计地球游戏程序的造物主那里,众生平等,人类也并不是什么优等生的存在。

癌症

在人类历史上,如果要选择一位重病之王,非癌症莫属。

《众病之王:癌症传》(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 A Biography of Cancer)由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癌症医师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所著。作者历时6年,凭借翔实的历史资料、专业文献、媒体报道、患者专访等众多信息,向读者阐述了癌症的起源与发展,人类对抗癌症、预防癌症的斗争史。

2015年,美国PBS电视台以这本书为蓝本,拍摄了一部3集纪录片《癌症:重病之王》(Cancer: The Emperor of All Maladies),每集时长为2小时,讲述癌症的前世今生。

《癌症:重病之王》截图

什么是癌症?为什么得癌症?如何抗癌?如何防癌?回顾了人类与癌症的百年斗争史。《洛杉矶时报》刊文表示,“无论在哪个时代,这部纪录片都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该系列纪录片‘很有吸引力’,‘采用医学侦探故事的结构,旨在全方位解读癌症对人类的影响’。”

国内还有一部专拍癌症的纪录片《生生》,看哭了所有人。

《生生》海报

36岁的元春确诊患上乳腺癌,她劝慰自己,有70多岁的老人确诊乳腺癌,治疗后又活了20年,“或许得这个病不是一件坏事,这也许是生活新的开始,让人更好地思考自己,思考生活,让自己对未来有更好的期许。”

尽管人非常乐观,但是她在检查过程中发现癌细胞发生转移,已经不具备做手术的条件,后续她会面临一系列的化疗。

11岁那年,梦帆腰部长了一个包,后面越长越大,诊断是骶骨部位骨巨细胞瘤,因为肿瘤巨大,又长在骶骨血管和神经丰富的区域,很多大医院都不敢接收。肿瘤压迫神经导致了肠梗阻,梦帆大便需要四五个小时,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室医生确定的方案是做四次栓塞介入术,如果瘤体缩得足够小,就有可能做手术。

梦帆和她的爸爸

幸好,三次栓塞后,梦帆终于能自己走几步了,梦帆爸爸说,以前女儿24小时只能睡在床上,当听到女儿疼得叫,问自己“爸爸怎么办”,他心疼得不行。但这还不是治疗的终点。

如果你生活中遇到了疾病以外的困难,建议看看此类医疗类纪录片,你会发现眼前的困难都不算难。

由英国Channel 4推出的《超级外科医生》(Super Surgeons)也将镜头对准了患癌人群。这部拥有超级英雄般名字的纪录片,真实地描绘了癌症患者们的日常生活,以及那些想要不惜一切努力挽救病人生命、并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质量的医生们。

《超级外科医生》海报

41岁的洁德接受了乳房切除术后,喉癌再度复发,无法再和女儿说话。32岁的摄影师迪米特里奥斯,不幸患上一种极为罕见的肉瘤,如果不想丧命,他必须接受截肢手术。而对他来说,这意味着与他所热爱的摄影生涯彻底告别。

35岁的莉齐早年被诊断出患有四期肠癌,这是一种无法被治愈的癌症。但生命给了莉齐活下去的支柱和动力——她在社交软件上遇到了自己的真命天子,两人很快陷入爱河,并结为夫妻。前不久,莉齐的肾上腺又出现了新的肿瘤。要想活下去,她必须冒着极大的风险,再次躺上手术台接受手术。

正如片中头颈科医生维尼德·帕莱里所说:“当你观察这些癌症病人时,你会发现,生活有时候真的很不公平。”

这些病人们的坚毅与勇气,也打动了英国皇家马斯登医院 (The Royal Marsden) 的医生们。1851年,外科医生威廉·马斯登创立了这所医院。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如今,皇家马斯登已经成为欧洲最大的综合癌症中心,其下属的实验研究部门成为了如今的英国癌症研究院 (Intitute of Cancer Research) 。作为世界三大癌症中心之一,这所医院拥有世界上最顶尖的医生,和业界最为先进的疗法。而他们的目标,不仅仅是从死神手中挽救病人的性命,更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让他们有尊严、有幸福感地活下去。

人生抓到烂牌,可能有时候连思考的时间都没有……

精神疾病

精神障碍,包括抑郁症,躁郁症(双相情感障碍),精神分裂症,焦虑症等。其中,抑郁症显得尤其凶险,此前抑郁症并没有得到足够的正视,抑郁症患者还被安上各种“心理脆弱”“自卑”等负面形容,其实抑郁症和人性的弱点无关。内向安静的人、阳光活泼的人……任何人都可能患上抑郁症。据报道显示,到2030年,抑郁症有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位的疾病负担。

《囚》海报

说到精神疾病,国内拍的最写实的一部就是马莉导演的《囚》,在中国东北某精神病院封闭疗区,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酒瘾患者……都在这里接受强制性封闭治疗。

从清醒的瞬间,他们就开始试图挣脱这座囚室,但在这里,挣扎毫无意义。此后,他们将在药物的控制下和不容置疑的规训之下,开始自我反思,它触及灵魂,意志,欲求,思想。观看这部影片你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

《囚》剧照

片中,一个男孩和母亲一晚上的对话令人落泪,男孩一遍遍地问着同一句话,母亲一遍遍地以不同方式回答。这个男孩不幸患上重度抑郁症,但幸运的是他有一个坚持不肯放弃的母亲。

关于躁郁症,2006年英国喜剧演员Stephen Fry做了一个片子公开谈论自己的病情——《Stephen Fry: The Secret Life of the Manic Depressive》。他回顾了自己患病的历程,走访了很多研究机构,更是采访了诸多朋友以及躁郁症病友。在每次采访的最后有一个提问:如果你面前有一个红色的按钮,按下去你的躁郁症就会消失,你按么?答案让人震惊:40个人只有一个人选择按下。

不同年龄层、不同种族、不同性别和不同社会经济群体都有可能得抑郁症。它使人无心工作,人际关系紧张,有时候甚至使人了无生趣。所以,如果有许多人为抑郁所困扰,我们为什么要对此现象保持沉默? 《走出抑郁阴影》(Depression: Out of the Shadows)就是PBS的一期探索抑郁复杂问题的节目,为这种疾病展开广泛而及时的调查。

央视首部解读抑郁的6集系列纪录片《我们如何对抗抑郁》,走近真实的抑郁疾病患者,追访医学界、科学界专家与学者,希望从个人、家庭、社会多角度呈现对抗抑郁的经验、路径与方法。

《我们如何对抗抑郁》海报

很多抑郁症患者在医院里脱离了危险期,但是重返社会后,抑郁的阴霾仍难以轻易消散。对幸福的追问,似乎伴随着整个人类的发展历程,我们很难对另一个生命的痛苦真正感同身受。

节目中呈现的很多人,都在认识疾病、对抗抑郁的道路上勇敢前行,他们在努力探寻那些让生活和世界不仅可以继续,并且还会变得明亮、宝贵的力量。

“近期启动的中国脑计划研究就是把抑郁症作为中国脑计划研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疾病来进行研究的,这都是国家战略、科研战略层面上的一些考虑。医学的手段、专业的支持很重要,抑郁症是一个可治疗的疾病,而且这种治疗的效果也会越来越好。”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院长王刚在接受采访时说。

罕见病

每年2月的最后一天,是国际罕见病日。

根据《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罕见病被定义为新生儿发病率小于一万分之一、患病率小于一万分之一、患病人数小于14万的疾病。

全球已知的罕见病种类超过7000种,在中国,约有2000万人患有罕见病,其中80%的疾病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尽管罕见病的新增患者数量在14亿人口面前似乎微不足道,但每年超过20万人被确诊为罕见病,这一数字也是绝对不容小觑。

国内首部聚焦罕见病的纪录片《罕见人生》,该片力求生动展现我国罕见病群体真实处境和诊疗现状。团队走访了北京协和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等顶尖三甲医院,挖掘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罕见病”医患故事。这些故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人们与罕见病的抗争:是和命运的残酷性抗争,是和生命的有限性抗争。

“渐冻症”,学名叫肌萎缩侧索硬化症、运动神经元病,因为肌肉的进行性萎缩,最后无法动弹,好像被冻住一样而得名。我们最熟悉的渐冻症患者就是物理学家霍金(1942-2018)。这种病起病隐匿,早期很容易被误诊。

该病发病率为十万分之二到十万分之四,约80%-90%的患者存活期不超过5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确认为五大绝症之一。这是一种无法治愈的疾病,也没有特效药,只能延缓病情。

《渐冻人生》海报

纪录片《渐冻人生》(Gleason)里的主人公是一位辉煌一时的橄榄球球星,冰桶挑战的发起人斯蒂夫·格里森。

34岁那年,格里森确诊渐冻症。得到坏消息的格里森反而表现得异常乐观。他安慰妻子,说不必完全相信医生的话。就像在球场上一样,依然那么斗志昂扬:“我要战胜ALS,要赢得这场比赛。”趁着身体还能活动,他还是把自己看作一个健康的运动员,甚至比之前更大胆地去体验各种刺激项目:游野泳、爬雪山、户外探险……

一方面是不想让家人担心。 另一方面是,他要做爸爸了。

作为父亲,他想给孩子留下点什么。为此他不厌其烦地向朋友征询内容方面的建议。

你想了解关于父亲的什么?

他爱不爱我?有多爱我?

你希望他可以为你做什么?

陪我长大,教我做人,做一个好人。

他开始用面对孩子的口吻,录制视频日记。讲自己的生活遭遇,分享自己的人生经验。希望有一天自己离开人世时,还能给孩子带来力量。

他还身体力行地投身于公益事业。建立了基金会,用于帮助那些物质条件匮乏的渐冻症患者。此外,他还充分发挥了自己的人格魅力,到各处巡回演讲,唤起大众对这一罕见疾病的关注。

可是病魔没有放过这个阳光自信的人,病痛在一点点吞噬他,让他从一个健康的人成为了连咳嗽一口痰都要别人帮助的人。最后他做了手术,切开气管插入呼吸机,延长生命。虽然过程痛苦无比,但他因此能够参与儿子4岁的生日。

格里森和他的儿子

之后,他还创办了名为“决不认输”的公益团队。推动美国国会通过了有关渐冻症患者的人权权益法案——史蒂夫·格里森法案。确保将渐冻症患者所需的声音设备、眼球追踪系统,纳入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范围内,直接推动了国会关于渐冻人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改革,造福了无数个普通家庭。

斯蒂夫·格里森的故事告诉我们,我们也许无法改命,但依然可以用别的方式做些什么增加生命的厚度。

关键词: 纪录片 人类 疾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