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影人影事 / 正文

乡村电影放映员,他们用光影点亮乡村夜空

乡村的夜晚,总是宁静祥和令人沉醉。有这样一群人,当夜幕降临时,他们便出现在乡村广场中,用光影映亮乡野,温暖村民的“精神园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但他们都因为热爱,选择了电影事业,忠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他们有着统一的名字——乡村电影放映员。

1950年6月,文化部电影局在南京举办放映人员训练班,培养出一批放映人员、组成600个放映队,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把电影送到了辽阔的农村,开创了中国农民看电影的新时代,自此形成了面向全国农村的电影放映网。从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90年代初,经过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农村电影放映取得了一定的成绩,针对当时农村电影市场状况,国家广电总局、文化部等五部委于1998年提出实施跨世纪农村电影工程和文化建设项目——农村电影“2131”目标,推广农村电影数字化放映,加强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2006年初,农村电影“2131工程”正式明确为农村电影放映工程,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重点项目。2008年7月,财政部、广电总局关于《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补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印发,农村电影发展初步建立财政保障机制,极大地鼓舞了各地农村电影工作者,促进了“企业经营、市场运作、政府购买、群众受惠”的农村电影发展方针的落实,并在这个基础上推进“经营活跃、运营顺畅、管理规范、农民满意”目标的实现。

乡村的夜晚,总是宁静祥和令人沉醉。有这样一群人,当夜幕降临时,他们便出现在乡村广场中,用光影映亮乡野,温暖村民的“精神园地”。他们有着不同的身份,不同的年龄,但他们都因为热爱,选择了电影事业,忠诚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他们有着统一的名字——乡村电影放映员。

01

白玉琨———为群众打开光影世界

(20世纪50年代放映员)

新中国成立后,农村电影放映在甘肃蓬勃发展起来,顺应时代需求,甘肃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现甘肃省电影发行放映集团)于1950年成立,一直从事电影发行放映工作,经历了建国以来农村露天电影发展与变迁。为促进农村电影放映单位的出勤率,便利农村放映队取送影片,经省文化局同意,省电影公司在平凉、张掖成立电影发行站,分别负责陇东、河西各专区的16毫米影片发行放映工作。白玉琨也是从那时便加入了电影公司,在固原地区(原甘肃省泾源县)负责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白玉琨回忆:“那时放映交通不便,道路不畅,我都是赶着牛车,拉着200多斤重的放映设备,爬山涉水,踏遍了每个村落。当时农村电影已经开始发挥宣传教育功能,通过放映各类纪录片、风景片、科教片等,让群众得以在光影中寻求心灵的抚慰。”之后的几十年间,白玉昆在公司的安排下,积极参加各类主题放映活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电影宣传周”“戏曲艺术片会演”“鼓干劲、增产节约电影宣传月”等现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他也认真参加各类培训学习会议,与全省乃至全国农村电影同行交流经验,提升技能。从白玉琨开始,电影公司在党的嘱托下,扛起了国有企业的责任担当,将党的声音传到基层、传给群众,把电影事业一代接着一代干下去,直至今日。

02

孙得兵——无私奉献绽放光影人生

(20世纪80年代放映员)

20世纪80年代,农村个体户自发联户联办电影队,为农村电影放映开辟出新道路,孙得兵就是在这个时候加入了高台县电影公司,被聘为农村电影放映员。1993年,甘肃电影事业发展开始走下坡路,成立了以省电影公司为首的甘肃省电影经营联合体,统一购买电影拷贝,提供相对稳定的片源,自此,孙得兵便开始自己承担片租费。2001年,县电影公司不再供应片源,农村电影队(村办队,各体户队,乡办队)都停映解散,大多放映员改行自谋生路,孙得兵只能到处寻找渠道个人出钱租片源,这也是放电影最难的阶段。孙得兵在没有一点报酬的情况下,坚持义务为群众放电影,也是全县唯一坚持放映的一支电影队。2012年,他所在的定平村确定为全县首个农村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孙得兵自费购买了一套甘光胶片机,后随着电影设备升级,又自费购买了一套数字一体机,从飞天院线购买片源。2018年由定平村委会投资136万元建设全县首个标准化数字影院,由孙得兵负责运营。2021年,孙得兵通过高台县委宣传部与农影院线公司深入沟通,加入放映队伍,他表示,多年来自己累计出资数万元维系电影放映工作,现在加入到甘农影的大家庭,片源、设备等费用问题都由院线公司承担,为他解决了很大的困难。

03

王捷——扎实落实“2131工程”,

推进数字化电影走进农村

2001年,甘肃省积极落实部署国家全面推行的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农村流动放映工作由省广电局负责,成立“2131工程”办公室,下属农村电影服务中心并组建电影放映队,省电影公司(现甘肃省电影发行放映集团)派驻6名人员组织实施具体放映工作,王捷便是其中的一员。那时,全省各类文化下乡活动都能看到露天银幕的身影,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播活动之一,王捷和各位放映员一起,不间断在乡村田野奔波,每次下乡短则一周、长则半月,不是在放映,就是在去放映的路上。王捷说:“2000年后,农村电影放映没有了上个世纪的辉煌,但也并不是没落,它是贯彻落实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正因如此,我们才更要守住阵地,努力用银幕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8年来,甘肃省“2131工程”,组建了千余支放映队,放映电影60余万场次,使农村电影市场焕然一新。

04

赵社忠——党建引领聚合力

电影惠民进万家(党员形象+村支书)

赵社忠22岁开始放映农村电影,见证了农村电影的变迁。1984年,赵社忠迎来了自己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两件大事,分别担任农村电影放映员和大舍乡上马龙村支书。那时农村生活条件比较艰苦,获取信息的方式也是寥寥无几,在赵社忠放映电影前,村子里很少有放映员去放映电影,自从赵社忠加入后,村里基本每晚都能看上电影,不仅读书的孩子多了,农业技术的科普也得到了提升。1992年以后,电影更是从黑白影片转变为彩色片,为了能让村民群众学习到先进的思想和丰富的文化知识,一年四季,无论是寒冬还是酷暑,赵社忠都奔波在放映和改善村民生活的路上。三十九年来,电影业的发展突飞猛进,放映机由原来笨重的胶片机换成了轻盈又方便的数字电影放映机,同时放映技术也在不断更新。赵社忠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共产党员的铮铮誓言,他走进校园、走进党员活动室、走进乡村,让孩子们、村民们更多的了解党史、了解先辈们用鲜血换来的和平,珍惜当下、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他的电影初心。自2021年公司接管以来,赵社忠对公司管理也高度赞扬,公司为放映队购买工服、配备电脑等举措,都让他非常欣喜。1988年,赵社忠获得过宕昌县文化局颁发的“超额完成放映任务奖励证书”,2015年在“全省农村电影放映员职业技能竞赛”中赵社忠通过努力获得了纪念奖。如今,身为理川镇上马龙村监督主任和宕昌县农村电影公益放映队的一员,赵社忠仍将不忘初心,坚守在公益电影放映的道路,为更多群众送去优质的精神文化食粮。

05

扎克尔·来提夫——

用电影让“民族之花”悄然绽放

(少数民族代表)

扎克尔是维吾尔族,他是上世纪80年代的放映员代表,经历了放映设备从8.75MM到16MM到35MM胶片机,到现在的数字化设备的变迁。他曾只身一人扛着设备前往矿区,一待就是四十多天,因饮食习惯不同,四十多天他只吃馒头就开水,得了慢性高原反应,还因为长期营养不良造成了严重的浮肿,很长一段时间后,身体才慢慢恢复。但这件事不但没有打消扎克尔继续放电影的决心,还让他更加坚定,即便阿克塞牧区间相隔距离远,最多要跑200公里放映;即便阿克塞夏日昼短夜长,放完电影都已漆黑一团;即便阿克塞风沙大,秋冬夜晚寒风凛冽,在外时间长冻得他手脚生疮,这些都丝毫没有动摇扎克尔。也因为各种艰苦的条件,阿克塞自2009年起,仅剩扎克尔一名放映员,他凭一己之力,支撑着阿克塞县农村电影公益放映事业。他认为,总有人要做一些奉献,即使看起来微不足道,也愿用微薄之力为家乡服务。

06

王学贵——用银幕连接起大山内外

(关注重点人群放映)

王学贵是宕昌县农村数字电影放映队的元老,从事电影放映工作37年的他,放映公益电影2.3万余场次。他自学党的相关会议精神,强农惠农政策、农业科技、畜禽养殖技术、疾病预防常识和放映相关业务知识,还广泛涉猎与农村相关的知识领域,并结合农村建设,积极收集各种有价值的影片,用一方银幕促进农村科技知识普及,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用大爱将公益电影放映工作深入到了乡村的每个角落。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公益电影事业,献给了农村精神文化建设,他个人曾多次被评为国家、省、市、县级先进工作者。他带领的农村电影公益放映队,曾被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评为“先进集体”;被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评为“先进单位”;连续两届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他个人也多次获得省、市、县级的表彰奖励。2019年9月被县委县政府评为“最美宕昌人”。

07

马玉灵——退伍不褪色 放映岗位再发光

(退伍军人、21世纪放映员)

马玉灵是天水市清水县工作站站长兼放映员,身为退伍军人的他,心中一直有着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还是中国无线电运动协会会员,拥有国家颁发的无线电台操作证书和电台执照。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时,他凭借自己的无线电通讯技能,为国家民政部救援队、四川北川应急电台、抗震救灾主控台、北京无协总部等抗震救灾运送物资做过无线电中转,为救灾做过贡献。2001年参加了由国家工信部举办的庆祝建党100周年“无线电点亮革命征程”的活动中,用自己的技术和行动,出色的完成了通讯保障任务,受到省工信部和无线电管理部门的一致好评。他也是当地政府抗洪抢险救灾无线电应急通讯队成员。自加入农村电影公益放映的队伍,他以电影传播的方式,将党和国家的声音送到群众的心坎上。他会积极与各村交流联系,向村干部们讲政策、讲实惠,争取每家每户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红利。他表示,自己长期扎根基层农村,服务广大农民群众,是一种莫大的快乐。对于马玉灵来说,切实增强群众对文明生活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带领工作站各放映队将农村电影公益放映打造成为清水县的靓丽名片,是他的目标和努力方向,他将会跟上群众需求,跟上时代步伐,借力电影小银幕,架起农村文化大桥梁。

艺术源自生活,电影本身就是对现实状况的艺术性表达,与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当前,农村公益电影放映作为重要的文化惠民工程,对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发挥着巨大作用,在电影市场化和基层治理方式变迁的背景下,作为政策落地的最基础的执行人——农村放映员群体更应被重视,有关部门和电影企业应当在制度层面给予更多支持,统筹保障农村放映员日常待遇,提升农村公益电影放映服务质量,更好满足基层群众观影需求,让光影点亮乡村,照亮乡愁。

关键词: 夜空 乡村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