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网原创 / 正文

信仰之争:电影《我本是高山》如何背离了观众期待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故事取材于张桂梅校长的感人故事,已于11月24日全国公映,然而电影却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之中。

《我本是高山》是一部根据真实事迹改编的电影,故事取材于张桂梅校长的感人故事,已于11月24日全国公映,然而电影却陷入了巨大的争议之中。

这本应是一部能通过口碑赢得观众好评的主旋律电影,却因为一系列争议性的桥段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

01

女性视角的质疑

电影角色的刻画引发负面反响

在《我本是高山》中,女性角色的刻画引发了观众的负面反响,女学生被描绘为贪玩、逃课、不愿学习,而原型中酗酒的父亲变成了酗酒的母亲。

甚至女教师也在背地里贬低张桂梅,使得观众对电影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产生质疑,这些角色的呈现似乎与电影本身的主题背道而驰,使得女性视角的负面印象浮出水面。

女性角色的不讨喜形象与电影主题的矛盾

观众批评电影在讲述一个伟大女性帮助女学生走出困境的过程中,为何将女性角色刻画得不讨喜。这引发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电影在呈现女性视角时,是为了突出她们的觉醒过程,还是不经意地将她们定型为负面形象,与影片主旨相悖?

观众期望看到更为积极、励志的女性形象,而电影在这方面似乎未能满足观众的期待。

02

信仰视角的争议

信仰源泉的演绎引发观众不满

电影中,张桂梅校长拯救女学生的动机或信仰源泉,被演绎成因病去世的丈夫,观众对此表达了强烈的不满,质疑为何要将一个基于伟大信仰的故事演绎为基于爱情的故事。

这个争议点让电影在传递正能量的同时,也引发了观众对信仰叙事深度的期待,希望影片更真实地呈现张桂梅的动力来源。

信仰故事的失真与观众期待的落差

观众对电影中信仰叙事的不满,源于对张桂梅故事的深刻理解,电影未能充分展现张桂梅在信仰中的坚持和力量,反而过于强调丈夫的角色。

观众期待从电影中感受到张桂梅深刻的信仰之力,而电影未能满足这一期待,导致了信仰视角的争议。

03

创作者立场和观众期待的落差

争议的升级

电影主创者在面对观众批评时的失态回应,以及《中国电影报道》的介入,使得争议更加升级,观众和创作者之间的分歧源于对张桂梅形象的定义和想象。

电影试图以一种更广泛的方式呈现张桂梅,但却未能让观众接受这种塑造,导致了舆论的失控。

迎合与失误的平衡

主创者或许过于迎合观众期待,试图在电影中展现更广泛的形象,然而,这种迎合在女性角色和信仰叙事方面可能导致了失误。

电影在创作中应保持平衡,既要尊重原故事,又要考虑观众的期待,以确保创作与观众期待相契合。

04

艺术创作的权利与观众期望

创作者的“天真”与观众期待的“真实”

主创者在创作中或许过于“天真”,试图以创作一部电影的心态去拍摄张桂梅,观众对电影的批评并非来自文艺创作的视角,而是来自他们对张桂梅真实形象的立场。

艺术创作有权去虚构,但观众认知的不同可能让他们难以接受电影中的“张桂梅”。

争论的焦点

观众与主创者之间的争论实质上是关于“张桂梅”的定义与想象,观众对电影的批评,应该回归到电影本身,评估它在塑造“张桂梅”形象上是否立体、可信。

争论焦点应该是电影关于“张桂梅”的塑造是否符合艺术创作的权利,而非是否与真实生活中的张桂梅一一对应。

在电影评价中,我们需要回归到电影本身,评估它在塑造“张桂梅”形象上是否立体、可信,电影的争议是一场关于观众期待、创作者表达和真实性之间的较量。

无论是电影中的“女性视角”还是“信仰叙事”,都需要在艺术表达和观众期望之间找到平衡。

最终,《我本是高山》的争议呈现了一场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关于真实性和创作权利的深刻对话。

原文链接:https://www.dianyingjie.com.cn/2023/1129/375353.shtml

关键词: 高山 信仰 观众 电影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