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拿破仑》:时代的明星纯情的帝王,在争议中还原真实

《拿破仑》作为今年最受期待的大片之一,在美国上映两周后票房表现平平,在IMDB也只有6.7的评分。它上周末刚刚于中国大陆公映,豆瓣开分后也只有6.6,票房不会有很抢眼的表现。

《拿破仑》作为今年最受期待的大片之一,在美国上映两周后票房表现平平,在IMDB也只有6.7的评分。它上周末刚刚于中国大陆公映,豆瓣开分后也只有6.6,票房不会有很抢眼的表现。

但综合来说,这仍然是一部可以去电影院观看的作品。一来是作为“电影艺术”,即使缺少太多激动人心的段落,影片整体艺术和技术表现力仍然是无可指摘的,战争场面都让人震撼;另一方面是对于拿破仑这位风云人物的生平,影片以2个半小时的长度做了高度浓缩,能让观众以最短时间去大致了解这位历史人物的奇特一生。

大陆地区的影片主海报,相较美法版本的冷冽,更有一种以红色为基底的激情,不知是否想让观众体会一种“大革命”的斗争感。

有必要先介绍一下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这位在英国出生并接受教育的老导演,今年已经超过85岁,但仍然在一线工作。他40岁的时候在好莱坞拍摄的《异形》《银翼杀手》等,都已经成为了影史经典,而《末路狂花》也被全球影视院校视作女性电影的代表作。进入2000年后,他拍摄的《角斗士》、《天国王朝》等历史战争片仍然受到影迷的追捧。虽然近几年他的新作没有引发更广泛的全球影响,但他一直在创作,丝毫没有停下休息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这是个“混不吝”的老头。哪怕近日在媒体采访时仍然口飚脏话,能让人感受到他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创作力,以及毫不装腔作势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位真正有艺术水平,但看起来又很真实的商业电影大导演。

作为86岁的老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在电影圈吃过见过,有种飘然的冷静。

值得注意的是,《拿破仑》是老头和苹果旗下流媒体公司合作的项目。熟悉电影文化的影迷,可能会知道关于《银翼杀手》(1982),以及《天国王朝》(2005),因为导演和电影制作公司理念不合,基于院线电影的时长惯例,上映时都做过较大规模的删减,而映后效果也平平。但是后面放出的时间更长的“导演剪辑版”,则在艺术上获得了更高的评价,成为了影史中有趣的文化现象。

在过去,“导演剪辑版”一般只作为院线电影的补充而存在,或是在电影节上重映,或是给家庭DVD租赁时观看,但到了今天,网上流媒体已扩大了对影视剧播放的影响力,苹果平台投资本片,也早就预定下了未来《拿破仑》“导演剪辑版”的播放日期,据称总时长有4个多小时。这相当于本片另一个艺术构思更为完整的版本。

回到影片本身,本片包含了三场比较重要的作战:拿破仑发迹的土伦战役,他震惊欧陆、大败反法联盟的“三皇之战”,以及最后失败的滑铁卢之战。同时还有复杂的法国大革命和法兰西第一帝国近二十年的历史,包括拿破仑个人在政治上的几次起落过程。另外影片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长还在表现他和妻子约瑟芬复杂的感情关系,甚至这些情节可以看作是标准的一部虐恋言情片。

这些内容被塞在2个半小时内,会显得有些仓促。这都影响了影片在情感段落的充分展开。

以战争片来看,本片的场面都是不错。虽然有种冷静客观的抽离感,但对于战场局势的表现非常清晰、明了。

如果说《角斗士》主角马克西姆斯“从将军到奴隶”的奇特生涯,以及他作为士兵始终充满对家的渴望,是最动人的因素,同时又伴随着罗马帝国一段复杂的王权斗争和奴隶史,让这部影片成为了电影历史传奇的范本,那么《拿破仑》想要面面俱到地展示拿破仑的一生,却如流水账一样不知何处才是着力的重点。甚至到最后只让部分观众记住了拿破仑和约瑟芬的“一段恋爱”。就像要把大象塞进一辆面包车,这是影片在总体口碑上难以获得更高评价的原因。

但仍然要强调,因为导演雷德利·斯科特以及主演华金·菲尼克斯都是世界级的,所以本片几乎没有失控的部分,只是有时会因为过于客观冷静,情节发展过快,而无法调动起观者的情绪,显得不那么引人入胜而已。可以说,影片的总体水平是相当高超的。

相比《小丑》中更容易被辨认的奇特表演,本片中华金·菲尼克斯的表演更贴近生活质感,但同样充满了精心的设计。

要谈及这些与拿破仑生平有关的情节,那么必须言及主演华金·菲尼克斯在本片中的表演设计。他之前在《小丑》(2019)中大量肢体的扭曲、表情的狰狞,展现出一个精神疾病患者卑微又极端的形象,这些充满张力的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而本片之前备受期待的主要原因,也是影迷好奇他和导演继合作《角斗士》这一经典之后,能够在新的碰撞中产生什么样的火花。

相比《小丑》,本片中华金·菲尼克斯的方式显然是更具生活实感的,更贴近“生活中真人”的表演。但对于拿破仑不同阶段、不同场合的表现,他也有不一样的表演设计,形成了一种看似分裂,却又带着统一的复杂人物形象。

典型的桥段,比如拿破仑第一次在土伦战役中勇猛地身先士卒,同时又在战场上感受到深深的恐惧和不安,是一个渴望建功立业的年轻将领的质感。而这些带着青涩的感觉,无论是在征服埃及时故意与木乃伊法老贴得很近“听神祇”,或是加冕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时不用教皇授权,自己直接抢过王冠戴上,都可以看出主人公有一种原始炙热的野心和表演欲。这也是拿破仑这一历史人物越来越接近神话,能被当时手下军队和法兰西民众疯狂爱戴的原因——他的气质就像一个永远不会被打倒的,“活着的神”。

拿破仑拒绝被教皇加冕,而自己主动戴冠,这是个著名的历史事件。

但在影片后半段,拿破仑逐渐走向自己的下坡路,又能看到更多他作为人的无力之感。比如在占领莫斯科后,他没有收获战争的胜利,只是得到俄罗斯人烧毁的一座空城。这种“绝不屈服”的暗示,让他感到震惊和慌乱,同时俄国的冬天也给他的常胜之军带来最大的一次溃败。而之后他前妻约瑟芬的死,以及在滑铁卢战役中时机的不利,都能让人体会到一种深深的绝望感。即使明知一切已无法扭转,拿破仑仍然以自己的姿态在顽强抵御失败的命运,相信会出现某种奇迹。然而失败终究会到来。

有观众评价这部影片表现了拿破仑的自大。这的确是他个性最重要的底色。成功时这种性格叫“领袖气质”,失败时则会被称为“刚愎自用”,其实来来回回,都是他追求不凡的过程而已。成功与否,全看“天时地利人和”给不给机会。“结果”无法去定义“过程”,他始终在以同样的方式横冲直撞,以天才的大胆和设计去挑战命运,只是大部分时候都成功了,才能越走越远。但一次重大的失败,就会终结他积累下的所有神话。

远征俄罗斯的失败,一大半是因为俄国地狱般的严寒。但也源自俄罗斯族人敢于自毁家园的抵抗意志。

在85岁的导演和49岁的主演手中,影片以一种接近冷酷的白描方式,拒绝煽情,而去还原一个“神话人物”真实的斗争历程。影片中大量关于当时社会斗争、执政贵族,甚至各国敌人的描写也是必要而细致的。观众可以看到拿破仑的形象,相比他们都要强大和更为智慧,这是他能抓住机会,成为伟人的原因。

而影片另一部分人物形象,则是他和妻子约瑟芬复杂的感情沉浮——也许大部分观众会拒绝相信这是“爱情”应有的样子,姑且就叫感情吧。

事实上拿破仑作为帝王,肯定不缺少女人,但他对于大自己六岁的约瑟芬的迷恋,因为私人情书的传世,而显得如此执着而不可思议,如同小男生或小狗一样纯正。这和他帝王身份又产生了一种奇妙的错位。

影片在这部分情节的构建上是非常细腻的。不仅引用了一些情书作为人物旁白,也想象出一种复杂的、交织了情欲和精神控制的男女关系。约瑟芬的鼓励和爱,显然是拿破仑长期压抑军旅生活的一种支持,以及“征服世界”的一种动力。翻遍世界历史,也很难想象一个拥有帝王基业的男子会如此需要某一个女人,在精神上对他的征服事业有鼓舞作用。和时下流行的古装剧不同,他一般更需要一群女人,到最后也把她们视作帝国繁衍继承人的工具,但拿破仑本人是不希望这样的。

拿破仑和约瑟芬这段关系的奇特,恐怕和欧洲自文艺复兴以来,“爱情”在浪漫观念上的提升有必不可少的关系。即使和当代理想的“爱情”相差不少,但导演对于这段关系的描写,显然有自己更为真切的想象,显得奇特而不囿于世俗。

凡妮莎·柯比饰演的约瑟芬,有种让人神驰荡漾的美感。只是年龄感上不像比拿破仑大出六岁。

《拿破仑》的争议性,一方面是那些推动历史的重要人物,本身就会衍生出不少解读的视角,另一方面则是导演在创作时拒绝历史课本盖棺定论的评价,而从自己的人生经验来理解人物,甚至有些被人诟病的虚构情节——这个86岁面对媒体采访还会说脏话的老头,有自己天真的追求。

对于老导演来说,希望他们和年轻时代一样拍出激动人心的作品是不现实的。因为年龄的叠加,他们本来就变得更为冷静。这也是一种成熟的魅力。对于电影来说,因为复杂而缺少统一的答案,所以这些人物会变得更为耐人寻味。

就像本片中的军事天才,时代的明星,纯情的帝王,以及最后于命运跌宕中黯然退场的失败者——拿破仑。

关键词: 拿破仑 争议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