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纪录影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题论坛举办,与会嘉宾立足国际视野,聚焦中国国家公园,通过崭新的视角进一步探索纪录影像未来发展的更多可能性,以纪录影像的方式探寻人与自然的关系,构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
论坛围绕“从冲突到共生:生命共同体影像化呈现的创新与表达”、“纪录影像文化语境下国家公园国际传播力的提升与创新”、“跨文化语境下生态纪录片对中国国家公园形象的建构”三个主题展开热烈讨论。深入挖掘纪录影像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创新利用纪录影像来提升国家公园的国际传播力。
北京师范大学纪录片中心主任、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张同道表示,自然纪录片的进步是中国最近五年来最值得讲述的一件大事,是特别值得期待的中国纪录片发展的一个方向。然而,中国纪录片还没有创建自己的国际传播品牌。他建议,中国纪录片国际传播可以从国际合作,思维转型;自主品牌节目研发;从品牌节目到品牌平台建设这三个步骤进行建设。
对于怎样生产出具有国际传播力的作品,张同道认为首先要尊重真实的生活。完美的神话看似完美,但反而阻碍了传播。其次,要注重以对话语态而非宣传语态进行传播,注重国际语言,而非本土特色。
“我相信自然纪录片不仅能讲海南的故事,也能讲中国的故事、人类的故事。”
纪录片导演、制片人,哔哩哔哩纪录片高级顾问朱贤亮表示,创作自然类纪录片首先是学习借鉴,还要做到自主创新。比如,把中国元素和文化加到自然类纪录片中去更好地宣传中国,而且宣传语言应该是共通的世界语言,把自然类纪录片做好,同时可以和世界进行交流。
“我们不仅要把自己的纪录片做好,更要放眼世界。”以纪录片《众神之地》《国家公园》为例,在创作这样自然类的纪录片的时候,朱贤亮提出要将学习借鉴与自主创新相结合,把中国的元素加到自然类的纪录片里,更好地宣传中国。
在创作上,朱贤亮认为自然类纪录片有“三高”——高难度、高投入、高风险。克服“三高”需要慢慢摸索,不断努力。他也期待中国有更多自然类纪录片的创作队伍可以共同合作,创作出更好的自然类纪录片。
纪录片导演、“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中国记协理事张以庆表示,拍纪录片甚至比拍故事片还要具有想象力。自然类纪录片除了需要耗时间和高技巧,更进一步的是拍摄背后的思考,展现的思想,这也是自然类纪录片的影像走向未来的诸多可能性之一。
思考对于创作而言特别重要,传统文化作为中国自然类纪录片的优势,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表达新的创意,争取“拍到”“拍好”“拍出美学”“拍出文化”。
华纳兄弟探索集团副总裁,大中华区和东南亚区总编辑魏克然·钱纳分享了对于海南独特性的研究并提出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把东方的美学融入到团队的制作中,把东方的美学更好地表达和展现出来,同时还能够打动他人。这也是大家必须通力合作才能实现的目标。
海南广播电影电视传媒集团导演、制片人,海南广播电影电视传媒集团下属子公司海南电广传媒影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傅进表示作为纪录片工作者,团队正在思考和实现如何把中国生态文明思想蕴含在纪录片的表达里面。“作为海南的一员,自贸港的一员,我希望在纪录片制作领域多多和国际合作,多多和世界各地优秀的制作团队合作,把海南的故事讲给世界听。”
作家、制片人,EOS FILMS 创意总监孙淑芸说,当下是自然类纪录片制作的黄金时代,因为这是大家进行保护自然的关键时刻。她表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将让全世界感到震撼,那么,自然类纪录片工作者更是生逢其时,应该抓住机会、合作共赢。
“东方的智慧在现代世界里非常的重要,东方的哲学、东方的理念,还有东方的美学等,怎样体现在自然类纪录片上需要大家深深地思考。”
自然纪录片是探讨不尽的话题,第五届海南岛国际电影节将成为中国自然纪录片向前跨越的加油站,争取早日迎来中国纪录片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