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演艺新空间蓬勃涌现绽活力,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

2023年的北京演艺市场,最热的词之一当属“演艺新空间”。演艺新空间自主发力,完成了首轮点位布局。

2023年的北京演艺市场,最热的词之一当属“演艺新空间”。演艺新空间自主发力,完成了首轮点位布局。这其中有线上厂牌的线下落地店面、有知名小剧场改造焕新的沉浸式剧场、有利用工业遗存开辟的复合型文化空间,也有城市更新过程中见缝插针开启的新空间集群。其分布,从核心区的隆福寺到人口稠密的望京;从胡同老院子到商业空间的局部翻新,各美其美。

关键词:空间

打破传统镜框式舞台

这一年,最亲和没有距离感的舞台演出、最松弛最可玩儿的赏剧体验,一定是在演艺新空间内发生。

“新空间”的“新”体现在剧场空间的变革上。传统的阶梯式座椅被摒弃,原本观众面对舞台镜框式的观演,变为观众席和舞台彼此模糊了界限。观众可能坐在剧场中央,舞台可能是观众座席之间的通道,座席也围绕多张餐桌或游戏桌。

鼓楼西剧场为了演出环境式音乐话剧《边城》,将原本260张座椅全部拆除,换上环形摆放的约190个座位。除了剧场内有变化,剧场外的小院子、咖啡馆书吧等空间,也都成为表演前序部分的场地,让前来观演的观众一步“穿越”至情节氛围中。另一家演艺新空间繁星戏剧村,为了更多沉浸式剧目的打造,已将原有剧场群内的两个剧场进行了的全新升级改造。新空间的全面焕新,能满足剧场内多角度、全方位可表演及互动的需求。

“对观众来说,改变也许只有一点点,但是体验却完全不同。比如以往看戏不许带饮料入场,现在看戏时还可以现场扫码点单,工作人员为观众送到座位上来。”繁星戏剧村负责人邓炜说。空间和观演状态的改变,让欣赏故事的视角变得更加沉浸,故事的发生和发展与自己的关系也更为密切,单向的艺术欣赏也转变为一种可参与、可互动的休闲娱乐体验,成就文旅深度融合的探索。

关键词:破圈

新空间拓展观众粉丝群

这一年,因演艺新空间而走进剧场的观众大大增加。许多剧目老少咸宜,社交属性强,吸引了全年龄段观众观看,观众画像一再“破圈”,让人们看到了开放度更高的剧场生态和演艺市场潜能。

大麦新空间自去年11月开业,首个剧目《现在开市》8个月完成驻场演出近200场,观众达2万余人。接档项目《真爱酒馆》于今年10月首演,至今观众已超4000人。二刷、三刷、四刷的观众大有人在。“在观众构成方面,非传统戏剧用户占了更大比重。”大麦“当然有戏”厂牌主理人李婧说,“希望新空间内容的观演,能够成为他们迈向忠实戏剧用户的第一步。”在77剧场首演的《大侦探赵赶鹅》在北京驻演4个月125场后,又前往天津、南京巡演65场,累计吸引观众2.87万人次。

沉浸式剧目《边城》吸引了北京、苏州等地中学生专门组团来看。鼓楼西剧场负责人龙龙说:“观众群年龄层明显扩大。”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新空间剧场,面向儿童的沉浸式剧目《猫神在故宫》屡屡让陪着孩子来看戏的中老年人湿了眼眶。“暑期期间,我们还接待了很多从外地专程来看戏的客人。他们中有很多人此前从未走进过剧场。”天桥艺术中心演出经营中心总监姜琼分析,演艺新空间里的特色剧目深化了文旅融合实践,实现了观众破圈。

关键词:尝鲜

多业态合作拉动文化消费

这一年,演艺新空间不断推出上佳作品,并以好作品带来高人气,密切了文化与商业的关系,拉动了复合型文化消费。

如果从数据上看,各家演艺空间依然以演出票房或演出场地出租为主要收入来源。“演出+”收入至多占据两成,有些还不足一成。这一方面是因为新空间运营者们保持头脑清醒,始终坚持以创作推出优秀剧目为主业;另一方面是因为一些隐性合作意在长远,眼下尚未充分彰显出消费能量。

开心麻花·花花世界基于驻场剧目各自特色,开展了青年派对、社群活动,积累了多业态合作伙伴。比如7月花花世界与马蜂窝合作的“周末请上车”,依托驻场戏剧《海上倒计时》、开心麻花录音棚等产品模块,让马蜂窝的用户在花花世界的空间里,现场组队、浸入剧情玩起社交游戏。这为许多品牌组织粉丝线下活动提供更多可能。在爱乐汇时空剧场和城市演奏厅,音乐演出整合音乐周边、音乐咖啡、艺术分享等时尚新消费,打响了品牌。

2024年将至,许多新空间已蓄势待发迎接新挑战。《猫神在故宫》将于1月底赴上海驻场演出;繁星戏剧村将再打造一部全新沉浸式演出,除了融入餐饮、酒吧等新消费,同时开发剧本杀产品;大麦新空间将与闹即兴喜剧工作坊合作Sketch演出,1月落地北京……来自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的信息也显示,北京的演艺新空间试点区,将在全市全面推广并开展市级演艺新空间认定工作,推动演艺新空间在活化利用空间、丰富演出样态、发展体验式沉浸式演艺项目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本市培育100家演艺新空间。

关键词: 演艺 活力 空间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