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苍茫》将毛泽东的个人成长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革命史结合起来,在展现青年毛泽东自身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在剧情演进中,呈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
《问苍茫》没有刻意突出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革命伟人的高光时刻,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具体行动推动事件的发展,进而在各事件的逻辑链条中,展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
该剧不仅还原伟人作为普通人的形象,更把历史人物经历的思想转变和行动逻辑,蕴含在日常化乃至家庭化的生活细节之中展现,在将历史人物落地的同时赋予其层次感。
尽管此前已有大量塑造毛泽东伟人形象的主旋律电影等影视作品,也有像近年高分出圈的《觉醒年代》等建党百年献礼剧,正在热播的《问苍茫》还是带给观众别样的观剧体验。
这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在包括央视一套在内的各大平台播出以来热度持续攀升,收获很好的口碑。剧集讲述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到1927年,青年毛泽东在践行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过程中,从追随者逐步成长为先行者和开拓者,从中国实际出发,探索中国革命正确道路的历史伟绩。但就是这段曾被无数作品讲述的历史,在《问苍茫》中通过大量“生活流”的细节表现出来,使其相比以往革命历史题材剧有了新的突破。
成长史与革命史的叙事逻辑
和同类型的革命历史剧相比,《问苍茫》的最大特点是依靠大量的细节支撑情节的发展。电视剧没有刻意突出中共党史上的重大事件或者革命伟人的高光时刻,而是通过人物的日常生活和具体行动推动事件的发展,进而在各事件的逻辑链条中,展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问苍茫》不同于《觉醒年代》更多在思想论辩中探讨国家命运,而是在热气腾腾的生活中,诠释共产党人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及其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过程和道路选择。
开篇旁白里对建党初期党员的描述是“他们除了手握真理,几乎一无所有”。此时毛泽东和大会代表的平均年龄相同,只有28岁,却在湖南尝试并开拓出属于自己的道路。电视剧故事发生的背景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湖南代表毛泽东回到长沙宣传党的思想。考虑到此时的环境和条件,青年毛泽东并没有直接发展党员,而是通过创办自修大学的方式,唤起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尽管自修大学的提议得到赞成,但经费开支等又成了棘手的难题。毛泽东通过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出面,到省署申请经费,解决困难的同时培养了革命力量。更典型的则是,毛泽东向湖南劳工会领袖宣传马克思主义,却被认为是不切实际的纸上谈兵。这促使毛泽东来到安源煤矿,深入到工人中去。他亲眼目睹了工人们被残酷剥削的悲惨生活,和他们不敢起来反抗的现状,然后开始谋划工人运动,用阶级斗争的理论带领劳工会作斗争。
电视剧主创在表现这种转变的过程中,挖掘出各个事件之间存在的逻辑性。正是在毛泽东想要用马克思主义改组劳工会之时,才引发了他来到安源煤矿,考察工人现状,从而对工人运动之于中国革命的意义,有了新的理解。起初的劳工会并没有崇高的革命信仰,但在劳工会领袖因组织工人罢工,而被军阀残忍杀害之后,全国范围内掀起纪念和罢工行动。这既是青年毛泽东通过实践,转变自身的思想认知,也是劳工阶级向马克思主义转变的过程。
简言之,《问苍茫》将毛泽东的个人成长史以及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和革命史结合起来,在展现青年毛泽东自身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在剧情演进中,呈现出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无论是自修大学的创办,还是对工人运动的领导,毛泽东总能在困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甚至可以说,《问苍茫》通过将个体成长融入国家命运之中,来展现青年毛泽东的人生道路,从而在无形中形成彼此映照的互文关系,暗示出焕发青春朝气的生命,有着远大前景和未来。
生活化和层次感的历史人物
同样以青年毛泽东为主人公的电视剧,《问苍茫》如何从既往同题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我们看到,剧集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主要运用生活化的叙事策略来塑造革命历史人物。尽管生活化的手法在以往作品中也有所体现,但《问苍茫》不仅还原伟人作为普通人的形象,更把历史人物经历的思想转变和行动逻辑,蕴含在日常化乃至家庭化的生活细节之中展现,在将历史人物落地的同时赋予其层次感。
除了上述毛泽东在革命斗争中的行动,《问苍茫》还展现了毛泽东和家人们的日常生活,运用大量生活细节,突显毛泽东和兄弟姐妹之间的亲情,和妻子杨开慧并肩战斗的革命情谊,经常在家庭氛围中,展开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思考和辩驳,带动家人积极投身革命事业的热情。
比如毛泽东在家中,和战友谈到农民饱受苛捐杂税之苦,但中国革命是否发动农民引起争论,毛泽东此时陷入沉思,竟然没有感觉到抱着的孩子尿裤子了;晚上看到关于中国社会阶级的资料,终于意识到发动农民的重要性,兴奋地光着脚抱起妻子说自己想到了,又怕吵醒熟睡的孩子。
再如,电视剧安排了毛泽东和弟弟毛泽民聊家常的场面,兄弟俩边劈柴边回忆过往生活点滴,在谈话中表露彼此内心细腻动人的情感,也提升自身对中国问题的理解和革命斗争的觉悟。
《问苍茫》不仅塑造了青年毛泽东的生动形象,还特别关注到在毛泽东周围的众多人物。比如陈独秀出场,是在戏园和共产国际代表马林看戏,商讨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关系事宜。陈独秀喜欢吃肉蒸面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和马林再次见面时,两人达成共识后吃着面干杯庆祝。马林来到长沙后,先不急着开展各项工作,而是在毛泽东等人的陪同下在街边品尝起臭豆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接地气的设计无疑给教科书中的历史人物赋予别样的“烟火气”。尽管已有于和伟珠玉在前,剧中饰演陈独秀的宁理,起初可能会让观众联想到之前的角色,但他依然凭借精湛的演技,在生活化的表演中带给人物独特的气质,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融宏大历史于诗意中的东方美学
电视剧开篇,毛泽东在湘江游泳,乘船的渔夫说,刚下过暴雨不坐船偏要游水不要命了。毛泽东回应说:“莫管水有多急,只要摸准了它的脾气,照样有法子治它。”类似的情节还出现在毛泽东和何叔衡的对话之中。谈到工运时,毛泽东说他喜欢在江里游泳,是因为只要摸准了江水的脾气可以省力顺势而为,进而引出改组劳工会的问题。这样的剧情安排不仅是生活化的,更是带有隐喻性和诗意的,通过日常生活的细节,暗示出刚成立的共产党虽然弱小,但因为顺应社会发展必然无坚不摧。
类似的情节还有毛泽东离开安源煤矿时,工人担心下雨把伞递给他,毛泽东起初婉拒了,说“你们更需要它遮风挡雨”,但工人却说“毛先生,你走的路长”,总共给伞三个特写镜头。这种台词和镜头的处理方式显然充满隐喻意味,暗示着毛泽东的救国道路,是漫长而艰辛的。再有毛泽东与贺民范登岳麓山,贺民范辞自修大学校长职务,说自己只想安度晚年有负厚望,“山高路陡,我走不动了,你自己上去吧”,说完自行下山。这看似说的是山路实则是心路,暗示革命道路有如攀登陡峭高山,既有勇往直前的不懈奋进者,也有面对险路的知难而退者。革命者如果没有钢铁般的意志和决心,怎能体会到登顶山峰时,那种“会当凌绝顶”的傲然于世。
这种象征和隐喻的手法的运用颇具中国传统美学风格,也包括某些看似“闲笔”的运用,比如蚊子围绕陈独秀预示接下来有巡捕找上门,窗外阵阵春雷响起暗示会发生惊人之举,也都暗藏着创作者的精心设计,不仅在叙事上起到暗示烘托的作用,也增添了作品的艺术性。
展现的是风云际会的大时代,而在表现手法上常常“以小博大”——不妨这样说,《问苍茫》把道理藏在画面里,把主义藏在台词里,融宏大历史于诗意中,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剧中有了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