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电视剧《问苍茫》新颖解读青年毛泽东问道历程,挖掘细节融入历史事件

以剧中出现的安源煤矿为例,在以往的同题创作中,这类历史事件大多作为背景素材一带而过,但在《问苍茫》中却着墨甚多,以细致入微的手法详细还原了毛泽东前往安源煤矿调研、与工人直接沟通并受到关键影响的历史细节。

讲述1921年至1927年间青年毛泽东思想转变历程的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问苍茫》,目前正在央视一套、湖南卫视和芒果TV热播。该剧自开播以来最高收视率达0.91%,CVB黄金时段电视收视率日榜排行第一,卫视CSM 城最高收视率达2.832%,在同类题材中表现亮眼。

专注讲述青年毛泽东这一时期的思想转变,是此前领袖题材作品较少涉猎的内容。在该剧总制片人梁振华看来,“创业、成长、找路”是该剧要表达的内容核心,也是剧作试图回答的根本问题。

选择一段关键时间节点

讲述毛泽东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影视剧有不少,但在影视剧的发展史上,专注讲述1921年至1927年这段时间的青年毛泽东、以变化发展的眼光去重新审视其思想转变过程的内容却不多见。

在梁振华看来,参加中共一大归来的青年毛泽东,在这六年间发生了重大的思想转变。从发展团员、党员到发动工人运动,从国共第一次合作到坚决同国民党右派做斗争,从发现农民问题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到提出“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青年毛泽东是向上生长、向下扎根的典范。“他个人思想的转变与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变化休戚相关,回答和讲述好他的转变,也是回答中国历史革命道路为什么这样走的关键。”梁振华说。

从1921年建党到1927年找到工农革命的道路,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革命形势无比严峻,各方势力彼此博弈。“这个时期对于毛泽东个人而言,是从一个早期共产党的发起者和成立者,慢慢变成一个坚定的革命领袖的过程,他的思想成熟也代表了早期中国共产党理念的思想成熟史。”

回到历史语境中去

选择了这个时间段,意味着《问苍茫》需要讲述的是革命形势无比复杂的时间阶段,“是一块硬骨头”。如何把这种相对复杂的历史讲清楚,让如今的观众看得明白,就是《问苍茫》的方法论。

梁振华透露,主创采取的办法就是“回到历史的现场去,回到具体的人物身上”。在他看来,革命形势的不断变化,都会折射到具体的个人身上,要把历史现场中的每一个人物写好。剧作用了很多笔墨去写和革命相关的人,不仅写青年毛泽东的变化,还要写清楚与革命相关的方方面面,比如国民党内不同势力的转变,左派和右派的互相转化等。

“我们在创作上有个想法,此后中国革命很长的年头里,国民党和蒋介石会是一个很重要的对立面。理解了他们的人格、革命观念和做事的方式,就能理解在历史中他们的具体选择。”梁振华认为,要把历史人格化,以写人物入手去还原历史,“只有读懂人的变化,才能明白他们为什么做,当时的历史环境是什么,才能够帮助观众饱满地理解为什么这些人物去做了这样的选择。”要回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去还原历史的因,才有历史的果,否则就很难完整反映毛泽东的思想轨迹。

挖掘细节融入历史事件

革命历史题材的表达创新,始终是创作的一大难题。除了在人物呈现上进行了很大力度的改进,《问苍茫》讲述历史重大节点的方式也让人印象深刻。

以剧中出现的安源煤矿为例,在以往的同题创作中,这类历史事件大多作为背景素材一带而过,但在《问苍茫》中却着墨甚多,以细致入微的手法详细还原了毛泽东前往安源煤矿调研、与工人直接沟通并受到关键影响的历史细节。

“我们希望寻找历史名场面的新细节来反哺创作,用轻巧的方式去表达历史场景,适当把视角前移,更加深入地去问为什么。”梁振华表示,以前很多党史剧只给结论,这次在写剧本的时候,主创就确定了在给出结论之前更想去强调和论证结论得出的过程。

这种表达就带来了一种陌生化的叙事策略,不少观众可能第一次看到当年劳工的凄惨处境,更为直观地理解一个理论和主义出现的现实基础,而道路的选择就不再是空中楼阁。同时,为了保证细节的描述严格尊重历史,在拍摄筹备阶段,剧组就系统地组织了三次采风,先后走访了长沙、韶山、安源等数十个地方,参观了数十个纪念场馆,搜集数百个历史人物的图文资料;并与党史专家多次座谈,将最新研究成果融入剧本。

剧中约400个有名有姓的角色,其中至少350个有历史人物原型。制作呈现上则强调重回历史、真实还原,全剧涉及761个场景、近万套服装、54000件道具,重要的会议、主要人物出场的场景,重点的办公场所和居家环境都按照历史照片“复制还原”。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