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国”的重大研究成果,由国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传部指导、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广播电视台倾力打造的8集大型纪录片《何以中国》第六集《殷商》将于1月12日20:30在东方卫视、百视TV播出,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B站等互联网平台同步播出。
《何以中国》海报
一片甲骨惊天下。自1928年开始的殷墟发掘,为我国现代考古学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作为商代晚期都城,殷墟是迄今为止我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的古代都城遗址,出土了后母戊鼎、妇好鸮尊等许多国宝级的青铜重器。
可以说,殷墟发掘开启了殷商为信史的研究序幕,拓展了甲骨学研究新领域,更锻炼和培养了李济、梁思永、董作宾、郭宝钧等中国第一代考古学家。
殷墟王陵遗址——河南安阳
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各地文化异彩纷呈,而又交融汇聚。第六集《殷商》从青铜礼制、文字体系、思想信仰、治理方略等角度,阐释商王朝如何建构及运作。今时今日,借由考古发掘,商人创造的丰富绚烂的青铜文明得以重现于世。注视着那些表面满布狞厉的饕餮、蜷曲的夔龙、昂首的凤鸟、重生的蜕蝉等复杂纹饰的青铜礼器,观众可以透物见人,想象商人浩荡而深窈的精神世界。
青铜鸮尊——殷墟妇好墓
双面神人青铜头像
“殷墟上承一千余年四方文明汇集之趋势,下启三千余年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是中华文明的中流砥柱。”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副主任何毓灵看来,在回答“何以中国”这一宏大命题时,殷墟无论如何是绕不开的话题。
何毓灵在甲骨文的故乡殷墟从事考古发掘工作,至今已二十余年。“作为一名考古人,常年奔波于田野,虽然十分辛苦,但能够穿越三千年,见证中国青铜文明的顶峰,这是我一生最幸运的事。”
在《殷商》一集中,摄制组通过影视化再现的方式,重现了武丁祭祀、青铜器铸造、甲骨凿灼占卜等场景,既有对商王朝统治者日常生活的刻画,也复现了商人制造重器、建构礼制、管理疆域以及维系商人精神世界的信仰、占卜等活动。
殷商时期,最为绚烂的要属青铜文明。纪录片中呈现的复原画面,或许只有几分几秒,但背后是摄制团队与考古学家数个月的考证与试验。
《何以中国》总导演干超记得,去殷墟做前期调研时,碰到考古学家在进行现场挖掘。“我们好奇那些大的青铜鼎是怎么来冶铸的,考古学家告诉我们,当时有几个炼炉,几个浇注口,冷却、砸碎要多少时间,我们觉得很有趣。”干超和摄制组便想在纪录片中复原青铜器的冶铸过程,却发现当中存在许多技术问题。“它需要实验考古反复做验证。美术组和考古学家反复沟通了两个月,画了十几张草图,最后才终于成功。”他透露,这一套实验经复原的冶铸流程,未来也会被殷墟博物苑新馆所收藏。
亚长墓青铜器组合
商王朝时期,占卜具有重要的意义。演员吴倩在本集中扮演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妇好生前曾主持祭祀,四方征战,地位显赫。她每有牙痛、鼻患、腹疾,或是偶感风寒,武丁都会郑重地占卜吉凶,祭祀消灾。《殷商》一集,也呈现了武丁左手扶住卜骨,右手持炭棒,利用甲骨占卜的画面。
在甲骨占卜的过程中,需要用燃炽的木枝在钻凿处灼烧,使甲骨正面爆裂,从而出现卜形兆纹。如何真正地烧裂龟甲,摄制组做了许多实验。“之前很少有人烧裂过,我们做成功了。”在干超看来,这些对史实的忠实呈现以及对画面严谨性的要求,“不只是摄制组的功劳,是我们和考古学家共同完成的。”
吴倩 饰 妇好
与其他类型的考古纪录片不同,《何以中国》并非孤立地拍摄文物,而是尽可能地把文物回放到历史情景中。“让器物活过来的标志,就是让它回到原来的生活场景中。”干超介绍,这一集特意拍摄了武丁沐浴的画面,这一场景对整体叙事帮助并不大,但复原青铜器的使用方式却很花心血,“我们的目的是让观众看到一个可行的场景,看这些不同的青铜器如何被使用。”通过影视再现,观众得以窥探金灿灿的铜器如何在王公贵族的日常生活及祭祀天地的过程中被使用,以青铜器为载体的礼制系统由此“复生”。
商晚期祭祀场景(电影复原)
除了重点拍摄的殷墟遗址外,摄制组也实地拍摄了郑州商城、偃师商城、黄陂盘龙城、郑州小双桥等多个商城遗址,勾勒出商王朝不同历史时期的治理格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商城考古队领队陈国梁表示,纪录片完整科学地展现出偃师商城遗址近些年的最新认识,“摄制组基于最新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科学地将‘何以中国’这一学术问题予以了活化。”
小双桥遗址
在本集末尾,镜头随着商族青年沿长江而上,进入三峡,抵达古蜀国。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以神秘的青铜文明为世人所知。回到“何以中国”的发问,三星堆人对商礼制系统中尊、罍等器物的推崇,以及对中原独有的青铜范铸技术的采用,实则也表现出自身与中原王朝的密切联系和相互影响。三星堆的历史,是见证中国多元一体交融汇聚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