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打赢脱贫攻坚战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新时代的中国正在描绘更加美好的时代画卷。近年来,以乡村振兴为母题展开的影视创作众多,其中,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联合出品,浙江广播电视集团浙江卫视承制的三集系列纪录片《千万工程》正是典型代表。
“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该片在主题价值、叙事视角、叙事结构等方面风格鲜明,精心描绘出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美丽画卷,既对“千万工程”成果进行可视呈现,也给乡村振兴进程赋予人文关怀。
《千万工程》预告片。(00:45)
以“千万工程”为弦,奏响三农之歌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一直关乎民生。在“千万工程”被高瞻远瞩提出并落实20周年的今天,浙江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现实,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纪录片在讲述结构上层层递进。第一集《又见江南》重点关注“千万工程”重塑浙江乡村生态环境和整体面貌,描绘人居和谐、生态宜居的美好图景。第二集《万物生长》集中讲述“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千万工程”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起点,焕发乡村万物生长,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打下了扎实基础,也为我国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富裕探索出一条实践路径。第三集《心安吾乡》聚焦深化“千万工程”让乡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逐渐回归中国人身有所栖、心有所依的精神家园,开始成为人们“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理想去处。
整部作品强调“千万工程”是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实践,响应了当时浙江万千农民群众的迫切需求,也展示了“千万工程”实施过程中的艰辛和困难。
从纪录片第一集的5个示范乡村带头改革发展、第二集的不同领域科技特派员下乡指导,到第三集的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新乡民回村创业等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政策与机制,无不充分证明了浙江落实“千万工程”政策的决心与智慧,突显了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政治优势。创作团队借此类乡村蜕变叙事,以案释政,使观众对党的各项乡村振兴政策与理念形成更加直观感性的认知体验。
以多元视角共筑乡村变迁
在本片中,叙事主体多元化是一大特色,农民、机关干部、学者、党员和外国专家等多种身份,从不同视角对同一事物进行描述、阐释、评价,构成了一曲多元主体复调传播的交响乐。他们都是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与参与者。
受益农民的视角从微观维度展现出政策对基层人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农民的朴素观点让观众更加真实地感受到乡村振兴给他们带来的变化,以及他们对于未来生活的期望,也使得观众有更强的代入感和临场感,从而赋予了《千万工程》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息与浓厚的乡土人情。
基层干部的视角则从宏观的维度摹画“千万工程”的蓝图。政府作为这项政策的主要推动者,其观点和决策在纪录片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让观众对政策的深度和广度有更全面的了解,使纪录片具有了深刻的现实意义。
此外,纪录片还以外国专家的视角,让观众看到了“千万工程”的国际影响力和中国在全球环保事业中的责任担当。外国使团和专家学者的声音也出现在纪录片中。他们的观点和评价从外部角度肯定了浙江省“千万工程”的成功,同时也为乡村发展的国际经验提供了交流的平台。多元视角的协同叙事,使得纪录片呈现出丰富多彩的画面,让人深刻感受到“千万工程”的深远影响。
以典型故事和板块结构乡村群像
个体影像共筑社会记忆,微观视角折射宏伟蓝图。这部纪录片在微观里折射宏观,通过叙事的交织与复调呈现出融洽有序的影像故事。三集共展示了24个典型村落和小人物在“千万工程”下的发展变化与努力奋斗,使宏观抽象的政策数据具象化为鲜活可感的人物故事,从而有效构建起个体叙事与国家形象书写的内在联系。
比如开篇第一集《又见江南》以湖州安吉裘丽琴手捧鲁家村农场采摘的花束迎接联合国前秘书长、“一带一路”绿色发展国际联盟主任委员索尔海姆为引子,引出了“千万工程”以来吉安鲁家村变化的背后故事。创作者不只是单纯着墨于“工程本身”,而是强调乡民们在“千万工程”中所作的努力,展现乡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失高度的同时赋予了纪录片贴近生活的烟火气息与浓厚的乡土人情。
《千万工程》通过对比的叙事,纪录片将时间的更迭、发展的变迁展现在画面中。如在展示S210乐队在最美公路演奏时,插入210省道上世纪历史资料,展现210省道如何从污水横流变成最美公路。片中出现的这些大量的历史影像资料在构成整体真实的基础上,也让观众能够代入发展的历程中,构建起对其中变化的深刻理解与认同。
舵稳当奋楫,风劲好扬帆。纪录片《千万工程》通过对国家话语和乡民群体的细致描摹,勾勒出一幅乡民们与党员干部在“千万工程”政策语境下齐心合力、携手同行的美好图景,呈现出乡村振兴与乡土文化有机衔接的时代潮流与进步特征,也为此后同类题材纪录片丰富观照视角、提炼内涵价值开创了可资借鉴的全新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