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艺谋导演的新片《第二十条》,描写了几位检察官在处理一桩伤害致死案件中,对当事人的行为是否属于“正当防卫”或是应作其他法律定性,展开一系列复杂调查,揭开了一个近年来颇有争议的社会话题领域。本片在题材方面的现实主义突破力度,是这几年颇为罕见的。
它的口碑,豆瓣评分在8分左右,是张导自十年前电影《归来》之后的又一高分,当属他近几年最为优秀的作品。
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出品方中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排在第二位,说明从故事到题材,都是为检察院宣传量身定制的产物。这几年类似合作的商业影片不少,题材围绕社会热点和历史重大事件,相较市场票房的成功,更强调影片的社会影响力和对观众的教育意义。其实如《人民的名义》、《狂飙》等重点电视剧,也都有公检法系统的深度参与,这都帮助了近年影视剧在题材和情节方面做了不小的突破。
《第二十条》和《坚如磐石》类似,都是某种意义上的命题作文。相较后者来说,《第二十条》修改的部分不多,基本保留了导演完整的创作意图,整体看起来更为成熟、圆润。完成一篇优秀作文答卷,要在统一命题和字数要求下符合某种标准格式,又要保留住创作者的艺术个性,效果好坏会因为答卷人的能力而相差甚远——去年另一部最高检出品的电影《检察风云》,豆瓣只有4.3分,就很能说明问题。
很难想象如果不是张导,《第二十条》能拍得那么好——全中国恐怕也不会有第二个导演接到这个创作方向,能拍出比现在成片更好的效果了。好似良将配宝马,这也是张艺谋导演近几年寻找到了一个最为适合发挥的题材,与他现实主义中又带些机智诙谐的气质相符。
《第二十条》的命题是“什么是正当防卫”,背景是“昆山龙哥反杀案”等几个现实中被划为重点参考的典型案例。影片有真实社会事件作创作基础,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素材,避免了编导天马行空生编硬造,又很考组织和编排材料的能力,强调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创作眼光。
在大量参考了现实事件的基础上,本片表现了一伙“村霸”对弱势农民长期欺压,甚至有对哑女多次强暴等骇人听闻的情节,加上绑架、胁迫等具有黑恶势力的现实元素,让观众看得义愤填膺,情节上颇为生猛。而作为主人公检察官的生活背景,又加上“孩子见义勇为出头校园霸凌,反被判定要负治安管理处罚责任”,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社会事件,让人看得如一块大石压在胸口,有如鲠在喉的刺痛感。主副线两条故事都是能上抖音热搜的新闻,主创们毫不回避,直面社会矛盾,相较同类作品达到了难以触及的现实主义深度。
虽然在情节格式上,如同所有类似作品,主角检察官都是一边面临家庭矛盾,一边在办案妥协过程中努力寻找平衡点,最后以良心达成了最为公平正义的结果,但本片情节相比其他影视作品都要更为具体,在艺术处理上充满了不少高明细节。
除了主要人物,大量优秀的配角演员哪怕只是出场几次,也都因为各自强烈的角色背景和表演方式,而带有不同反响的表现力。比如心怀委屈坚持为自己上访的“公车司机”(杨皓宇饰),以强烈肢体动作表现屈辱和愤怒的哑女(赵丽颖饰),以看似文明的方式惹人生厌的教导主任(张译饰),甚至恶势力背后的领头者族长老头(范伟饰),也会因为不像常规化的“大恶人”而显得更为隐藏和可怖。这些配角的表演和人物设计,甚至比几位主角更为出彩。
情节和表演是相辅相成的硬币两面。如果空有强烈的情节和台词,缺乏演员有说服力的表演呈现,就会变成单纯的狗血剧情展示。本片总体堪称是一次教科书般的群戏演示,情节的内在烈度、导演统一的艺术要求尺度、以及演员们优秀的表演能力,联合贡献出了让人投入其中的一场场“戏”,常常会感到如此真实,忘记这都是大家有意识完成的艺术创作。
影迷常常有杜撰,某某表演片段“入选北电表演系教材”,但本片的表演还真值得所有影视从业人员好好琢磨下,每个角色都相当出彩。
在强烈而具有现实批判意义的情节之外,张艺谋导演又故意选择了一种带些轻喜剧的小品风格穿插影片。这些段落大量集中在主角检察官(雷佳音饰)和老婆(马丽饰)的家庭斗嘴,又加上和同事前女友(高叶饰)的争风吃醋,甚至还有警察大舅子(陈明昊饰)时不时帮不上忙的乱插一脚。
这些无害的人际琐事,表现出生活中复杂的人际矛盾,甚至有时和故事主线并不相关,属于旁逸斜出的设计。比如“检察官和前女友按摩时偶遇老婆”、“检察官吃芥末凉皮”等段落,都属于强烈的喜剧错位,弄得不好会喧宾夺主,但导演却都压住了这些戏的分寸,没有太过闹腾而偏离整体现实风格太远。这些段落的出现,在一张一弛中让观众喘了一口气,避免使影片总体氛围太过压抑,甚至情节在“悲喜”之间不断微妙转换,反而能让观众有更多意料之外的欣喜。
这些喜剧元素不见得是为了提高贺岁票房的商业考虑,也不见得是为了讨好观众而做的故意设计,反而可能是在整体“命题作文”的前提下,为了避免情节走向太过刻板,而增加的一些“风味佐料”。就像春晚小品,虽然喜剧和煽情的转换,最后结尾的教育升华都是标准格式,但做得好和不好,效果还是差别挺大的。
《第二十条》的精妙之处在于拆开细看,有很多刻意生成的喜剧小品段落,但微妙到让人大部分时候意识不到,这都说明导演的整体控制力达到了非常精确的程度——“精确”正是区分艺术水平高下的一个重要指标,添一分则肥腻,减一分则瘦削,恰是此时刚刚好。
在一部主题如此严肃和写实的影片中,喜剧成分本来是画蛇添足的,但观众爱看喜剧。没有喜剧,影片就会“太狠了”,可能是又一部《坚如磐石》。所以喜剧也是必须要有的。
在总体批判风格和喜剧平衡的交替中,影片最后收在检察官面对所有法律界人士直抒胸臆的段落,以大段独白对事件做了最清楚的剖析说明,明确了故事应有的法律和道德标准。这是类似小品的主题升华,也是作文结尾必有的点题段落,虽然很多台词都与现实中检察系统的宣传不谋而合,但看起来却远胜一般标语口号,能让人觉得振聋发聩,字字千金。
现实生活中的法律精神,并不应是空洞的纸面文章,都具有真切指导现实的意义,只是有时太过书面让普通人难以理解罢了。而本片丰富的情节展示,水到渠成的故事引导,显然对“第二十条”等法律内容做了最有意义的普法教育工作。
既然是命题作文,有的词就必须要这么写,不点题就要扣分。写上了,读起来不突兀,这就是影视工作者的本事和能力。
必须要强调,完成这样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命题作文并不容易。所展现的社会问题复杂程度、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尺度,以及艺术风格的表现程度,很多时候都不是导演一个人就能决定的,涉及到与公检法等机关的反复沟通。这显然不是张导拍成名作《秋菊打官司》,能以一个农村妇女不断上访“讨说法”的过程来呈现法律和道德的复杂矛盾——在本片中“坚持讨说法”就是和自己过不去,人应该早点翻篇——本片的艺术性没有30年前那么强烈,但却更为复杂和全面,体现出导演圆融的艺术境界。
妥协,在生活中并不意味着放弃初衷,有时只是在复杂现实中为取得更好结果而做的一些改变。《第二十条》直面社会矛盾,有明确的批判立场,但也是带着一些妥协的,避免了以更为尖锐、更个性化的角度去深挖造成这些矛盾的原委。影片最后是以法律处理为标准,每个角色都得到了应有的结局,是非曲直都交给了法院来判案。
对于普通观众来说至少我们学到了,在生活中人人都退一步,处理矛盾尽量冷静,“动口不动手”,避免因为一时意气做事冲动,那么麻烦就会少很多。
至于生活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复杂的“麻烦”,情与法的冲突为什么总在产生和上演,人的尊严为什么大部分时候都在被践踏和无视,公平正义到了大团圆的结尾才能真正彰显,这些复杂的问题《秋菊打官司》回答不了,那么更无法期待《第二十条》去回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