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剧场里,观众能看到什么?除了核心内容演出,其实还有很多可能性。龙年新春,北京的大小剧场纷纷亮出各类活动,展览、非遗体验、普及工坊……不一而足。这些活动充盈起舞台外不断线、多方位的艺术体验,吸引来众多观众,也展现了剧场在城市生活中更多的文化功能。
“学积有生”北京人艺舞美培训成果展。李春光摄
北京艺术中心公共空间奏响室内乐重奏。
国家大剧院上演京剧快闪活动。本报记者 方非摄
薛湘灵杨玉环踏出舞台
今年新春,许多观众走进剧场后发现,精彩不仅在舞台大幕之间,也在舞台之外。
国家大剧院连演京剧《锁麟囊》《龙凤呈祥》《穆桂英挂帅》等6台经典大戏,从检票入场那一刻起,在剧场各个空间,薛湘灵、杨玉环等戏中角色踏出舞台,一段段京剧快闪与观众擦肩邂逅,国粹之美尽态极妍。
北京艺术中心也是张灯结彩,集合音符、北京艺术中心外观、龙年等元素的“春”字海报处处皆是,灵活多变的室内乐重奏飘扬在公共区域中,撒下一颗颗艺术普及的种子。
中山公园音乐堂支起拓印木版年画的摊位,上墨、覆纸、锤拓,“忙乱”中尽是传统民俗的趣味与智慧;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纳福迎春,为纪念老舍诞辰125周年而策划的主题线上线下展、“学积有生”北京人艺舞美培训成果展,引人驻足流连,系统完整地展现戏剧艺术的台前与幕后、历史和未来……
据统计,春节假期,全市97个剧场共吸引观众约31万人次。来往不息的人潮、浓郁喜庆的年味、融汇传统与现代的表达,让各大剧场成为城市中亮眼的文化风景线。
探索“全空间经营”
如今,除了以往常见的售卖咖啡等文创产品,活化利用剧场空间探索新业态、新场景成为显而易见的新动向。
2023年,北京市文旅局搭建的演艺服务平台公示新一年资助项目,演艺空间培育类作为全新类别首次出现在榜单上。首批拟支持15家以发展演艺为主营业态、积极探索多元业态融合的空间,是市级层面第一次针对演艺空间给予资金支持。
许多尝试已经起步。比如,重张两周年之际,吉祥大戏院通过场馆设施改造,正式加入北京新影联电影院线,重拾昔年“老吉祥”电影放映的旧日记忆;南锣剧场在推出“南锣·数梦”“BISFF北京国际短片联展”影像放映活动后,继续充分利用剧场外围空间,让“南锣北往”系列展览落地举行。
去年年底正式对外开放的北京艺术中心,则提出了“全空间经营”的理念。北京艺术中心运营管理部负责人江涛回忆,在明确这处文化新地标由国家大剧院负责运营后,国家大剧院就成立筹备组,于2020年提前介入工程建设和设计,协助代建方北投集团完善空间功能的可拓展性和实用性。
为了让艺术活动从舞台深度延展至公共空间等区域,北京艺术中心提前规划了声、光、信息化的预设预埋。今年,从大年初二到正月十六,12场室内乐公益演出与戏曲主题工作坊、创意打击乐工作坊等艺术普及活动在“文化粮仓”的各个角落不断上演,汇集了50余件出自我国老中青三代雕塑大师之手的“艺韵华章”国家大剧院藏雕塑作品静静陈列,多方位奉上连续且精彩的艺术体验。家住通州区的观众程女士已带着孩子多次来访,“北京艺术中心不仅能看演出,还能逛展览、听讲座,的确是很大的惊喜。”
在北京人艺,许多观众也与这样的惊喜不期而遇。观演前,洪先生和家人专程提前参观了北京人艺舞美培训成果展。“在戏剧艺术的摇篮里,没想到还能看到其他门类的艺术品。”洪先生收获良多,说自己“感受到了一个更全面的人艺”。春节期间,北京人艺戏剧博物馆还推出了现下时兴的集章打卡、邮寄明信片等活动,参观人数与同期相比增长近3倍。
成为城市“会客厅”
“剧场的核心是演出,但不能只做演出。”北京演出行业协会会长张海君说,现代剧场是城市的“会客厅”,是城市文化和精神的体现,打造全天候的体验,才能真正承载起剧场作为文化高地的重要内容。
现在,越来越多的剧院开始有意识地转变思路,布置环境和各类活动、尝试多种业态场景。在张海君看来,这是非常好的趋势。“我们当下能看到的,更多是临时性的、配合重大节点所做的各类活动,接下来还需要常态化的、持续的运营与坚持。”张海君说,作为“演艺+”的聚合体,剧场应该首先围绕演出做好策划宣传和服务,“其他日常内容则能为剧场增加影响力的附加值,让剧场焕发出持久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