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演唱会电影:释放银幕与影院的文化交互潜力

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会仍在进行中,日程已经排满2024年。与此同时,记录她洛杉矶演唱会现场的大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自去年10月首映,到跨年之际的中国公映,所到之处,票房势如破竹。

泰勒·斯威夫特的“时代巡回”演唱会仍在进行中,日程已经排满2024年。与此同时,记录她洛杉矶演唱会现场的大电影《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自去年10月首映,到跨年之际的中国公映,所到之处,票房势如破竹。

演唱会电影在电影市场中取得的票房成绩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一方面,人们惊叹于电影与演艺行业结合后所释放出的巨大市场能量和文化潜力。作为现场演唱会的“平替”,电影版本无需观众承担高昂的票价和旅行费用,尤其对于那些热门演唱会门票供不应求的情况而言,这无疑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选择。同时银幕所提供的沉浸体验和临场感,又是电视或移动设备等终端所无法比拟的。但另一方面,也有人指出演唱会电影本质上不是“电影”,这种嫁接模式是对电影艺术边界的模糊,也会对原本拥有独立体系的电影市场构成一种“物种入侵”。

显然,我们不能将演唱会电影简单当作新事物看待,在电影与其他文艺形态的交流、融合过程中,我们已经见证了诸多类似的形态变革。正是因此,我们也不应拘泥于某种艺术形态固有的边界,去拒绝其变化和发展。实际上,真正值得探讨的问题在于,尽管演唱会电影在形式上并非全新创造,但它却催生了新的文化现象。演唱会电影不仅让观众在银幕前感受到了演唱会的震撼与激情,更让电影院变身为一个兼具临场感与互动性的全新场域。这部电影究竟是如何实现这一创新的。这正是我们需要深入探讨的有趣议题。

电影作为“现场艺术”

演唱会电影为不能亲临现场的粉丝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观赏方式。这种模式不仅突破了传统音乐会的地理和时间限制,更为观众带来了一种与现场截然不同却同样引人入胜的观赏体验。通过电影的视听语言,演唱会电影增强了音乐表演的感染力,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跨媒介艺术形式。这种融合让人不禁回想起十年前关于戏剧现场与电影银幕相结合的热烈讨论。

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ational Theatre Live,简称NT Live)是表演艺术与电影交叉领域一个引人注目的案例。自2009年诞生以来,NT Live作为伦敦皇家国家剧院的一项倡议,已经成为将现场表演带给全球影院观众的先锋力量,通过在电影院放映实时或录制的戏剧演出,它使全球观众都能享受到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等顶级舞台剧的现场感受。诸如《汉姆雷特》《奥德赛》等NT Live的放映佳作,均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热烈追捧。这种方式不仅扩展了剧院的观众范围,而且为那些因地理位置或身体条件限制而无法亲临剧院的人提供了观看高品质剧目的机会。NT Live的成功秘诀在于它通过卫星传输完美再现了现场剧院表演的震撼力和真实感,同时结合对大银屏观看体验的优化,确保无论是在剧场内还是影院中,观众都能获得极致的观赏享受。值得一提的是,NT Live不仅是对现场表演的单机位重现,相反,它在视听语言层面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和调整,以兼顾银幕观看的特点和需求,真正实现了现场表演与电影技术的完美融合。

在中国电影史的丰富篇章中,戏曲电影的传统也是电影与现场艺术跨媒介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戏曲电影通过将传统戏曲艺术搬上银幕,不仅为戏曲艺术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也为中国电影语言的演进和多元化注入了强大的活力;通过电影技术重新诠释传统戏曲,则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欣赏角度,加深了观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近期备受文化界赞誉的粤剧电影《白蛇传·情》正是传统戏曲与现代电影技术结合的成功案例。

与这些实践类似,演唱会电影也采取了将现场演唱会转化为电影院沉浸式观看体验的策略。《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不仅让粉丝们有机会在大屏幕上重温演唱会的精彩瞬间,并且以独特的电影语言弥补了无法亲临现场的缺憾。事实上,李安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中就尝试过用高帧率电影画面对感恩节比赛的中场表演进行充满沉浸感的呈现,让观众与角色一起在绚烂的表演中“切身”感受令人眩晕的现场感。由此可见,电影语言的艺术创新以及3D、高帧率等技术的运用,在视听感受层面赋予了电影一种独特的现场性艺术形态。这种现场性不仅让观众获得了更加真实、深刻的观影体验,也进一步推动了电影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与发展。

电影作为“互动艺术”

但是,在对NT Live的调研中,一个引人注目的数据显示,高达84%的NT Live影院观众表示,他们会因为知道自己正在观看的表演是当晚实时上演的而感到真实的兴奋。这种“在线直播”的形式显然为营造现场感起到了关键作用。但《泰勒·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并不满足这个条件,那么,粉丝们是如何在封闭的电影院中体验到不亚于演唱会现场的强烈氛围呢?

事实上,在过去的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全球主流电影院虽然依旧延续了上世纪70-80年代以来所特有的多厅影院建筑结构,然而,影院和银幕的基本功能却已经发生了改变。这一变革尤为显著地体现在社交网络媒介的迅猛发展的当下:今天,尽管影院内部依旧维持着黑暗、封闭的“洞穴”式布局,但其意义流通的路径已然不再局限于银幕光影与观众思维之间的直接交互。相反,通过社交媒介的广泛互动传播,影院现已融入了庞大而错综复杂的互联网信息流中,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

今天的电影不再是一个孤立自足的系统,预告片、超前点映、预售以及各种相关物料早已在电影上映之前预支了电影文本的能量,而网络评论、热搜、衍生话题等映后信息也进一步延续了文本的热度与生命力。甚至,在衡量一部电影的最终成绩时,预售票房的重要性已经超越了实时票房,这深刻揭示了在当今信息流网络中,电影本身与预告片、网络话题以及观众讨论等元素共同构成了一个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生态体系。

这正是为何类似“漫威电影宇宙”或《星球大战》系列的续集和外传能够在过去十年间成为主流商业电影类型的关键所在。在这些电影中,独立且自成一体的电影故事并非观众的主要消费动机;相反,累积起来的观众期待和情怀才是吸引他们走进电影院的重要因素。这一点在一些视频网站上的“反应视频”中表现得尤为明显。以《星球大战7》重启为例,某些反应视频以黑暗中的电影观众作为拍摄对象,记录下了当“星战”系列的经典角色、飞行器、场景或台词出现时现场观众的反映——他们或是鼓掌、或是欢呼,当主角第一次点亮“光剑”时,观众们也纷纷点亮自己的光剑道具,宛如挥舞荧光棒的“应援现场”。

这些主流商业电影事实上是由大量媒介碎片堆积而成的巨型“彩蛋”,它们不追求提供完整的意义,而只是在时间流中编写出供粉丝参与狂欢的“节目单”。电影的这种功能转变,为更开放和交互的银幕产品提供了条件,以至于演唱会电影这种形态,不仅能如前文所说的,为乐迷提供一种“离线”的现场艺术,还能在电影院这样的公共空间内与其他乐迷互动,创造出一种社区感和集体体验。

演唱会电影带给我们的重要启示就在于此:在移动互联网和交互文化语境的共同影响下,电影的文化功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如果我们能够敏锐地捕捉这一变化,深入理解电影院的开放性和银幕的交互本质,那么,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全新的技术时代,电影院和电影将释放出更加璀璨夺目的文化潜力,为我们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艺术体验。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