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9日消息,今日,由新腕儿和鞭牛士联合DataEye共同推出的首届短剧高峰论坛暨热力榜颁奖盛典举办,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发表了主题演讲。
李江先介绍了点众入局短剧的原因,是因为小说业务受疫情影响分销状况不佳,经销商都在做短剧,与其被市场抛弃,不如加入其中。
李江表示,点众科技在产业中的占位是大部分内容创作来自小说,这是点众自有版权,也有一些合作版权,目前点众一个月的产量50~60部之间,在中国也算比较高产的。李江称,自己认为从业者要有商业化的头脑,不要卷着卷到了200万、300万、500万、1000万,那不是短剧的商业逻辑。所以,可以卷内容,但不要卷成本。
李江称,目前,点众的投流投放和分销投流统一投放,希望有更多的伙伴加入。点众正在探索“免费+付费”的商业模式,希望两种产品可以结合得很好。目前还有个百部原创计划,2024年会有100部海外原创短剧在海外拍摄。
点众科技执行总裁李江演讲全文如下:
大家上午好!我是点众科技的李江,今天非常荣幸参与这个大的分享会。说实话,我和立立一样,进来以后看到这么大的场面,多多少少有一些被震撼了。还好我准备的内容,让无论是在短剧行业沉浸一段时间或者刚入局、或者还没有入局想入局的有一些帮助。
话不多说,先简单介绍一下。圈内的老朋友都知道点众,但是当着这么多人,我还是要做一点“小广告”。我们是2011年成立的公司,到2022年之前的时间里,我们一直在做网络文学。我们的网络文学在付费市场里可以排全中国第二、第三的水平,现在我们在网络文学方法有近50万本图书是自有版权,所以大家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是点众,从上游IP来讲我们有很好的资源,有数千名和我们直接签约的作家为我们进行网络文学的创作,为我们后来进入短剧行业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2022年9月,可能大家都不知道点众是阅读行业里最晚进入短剧行业的,我们在前年9月份才正式进入到短剧行业。其实非常偶然,当初我们对短剧行业不太看得清,我们是拒绝进入行业的。大家还记得前年9月份还是疫情期间,大家在家里没事干,我们的业务找到了很大的影响。我们找到分销,赶紧让小说阅读尽快发展,但经销商都不理我们,他们都在做短剧。所以与其被市场抛弃,不如加入其中,所以去年我们每个月有近千万的充值收入,到2022年9月份短剧都是亏损。2023年看到每个月有近千万的充值收入了,我们觉得还是可以做,虽然还是亏损但是还是在发展。2023年发展非常快,到7月份充值GMV达到了10倍增长,在近半年时间从三四千万到4~5个亿的充值收入,我们自己也感到非常惊讶。这个行业推起来,不然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新入局者有这么好的红利,这都是风口。到9月份我们每个月的充值收入都维持在4~5个亿之间,他们一直让我说是第一,但是我觉得并不重要,也不知道是不是,但是我们看后台的数据我们确确实实是头部。
目前,我们在产业中的占位是大部分内容创作来自小说,这是我们自有版权,也有一些合作版权。编剧是我们自己的编剧,剧本方面既有自己的编剧也有少数和外面合作的编剧公司。有一些是自己投资的。在制作方面,我们公司基本上现在不太自己制作,围绕点众有200~300家诚挚的合作伙伴在为点众的短剧创作。现在一个月的产量50~60部之间,在中国也算比较高产的。
在短剧成形之后,我们的投流是混合模式。因为有时候投流也很玄学,觉得它门槛很低,但是投流好也很高,现在我们有200~300人的投流队伍。为什么是点众,为什么我们的GMV有这么高的量,我觉得很重要的一点是除了自有投流同时,还有一个巨大的分销合作伙伴群。刚才来之前我问木兰(音),我把我们的分销总负责人带过来了,ta说签约1000家,但有很多“僵尸粉”,大概有200家左右是活跃的。所以在一种非常极端的情况下,一部剧可能有1万个人在为它进行投流相关的工作,这么大的产能也导致我们的剧以及合作伙伴的剧在平台上有巨大的放大效应。
除此之外,刚才讲了小程序,我们还有两个应用,一个是“河马剧场”,这是我们在去年八九月份上线的一个免费的短剧APP,还有一个是繁花剧场,这是我们做的一个付费的APP。这是我们的业务增长。2021年的时候,公司的年度近影收入是16~17亿左右,到2022年到了25亿,去年整个销售额在50亿左右。行业发展非常快,我们也希望抓住风口,董事长要求我们到50%左右的增长,发展速度随着行业发展确实非常快,我们希望今年做到80~100亿的营业收入。
[多媒体演示]这是海外的。很多人在问为什么点众没有“出海,其实不是这样!我们没有做大规模的宣传,我们有一个自己的短剧平台是DramaBox(音),在北美和东南亚都是靠前的,全球日总营收是前两位。我们截取了去年12月9日到今年2月20日的数据图,数据是DataEye给的,可以看到所有短剧在市场上每天的表现,这是非常自豪的,中国短剧出海第一名ReelShort(音),今天有接近50万美金/天的收入。这条浅蓝色的是我们,我们也在增长,相对来说增长比较平稳,一度和ReelShort(音)产生数据纠缠,包括了PlaxTV等等,可以看到每家的GMV都在增长,所以在海外增长,中国短剧出海整体是蓝海阶段。
因为时间很短,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下,从去年我们进入了稳定期,从六七月份到现在,我们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在这里做一些总结了分享。
首先是监管的变化,这是所有人最关心的,如果看监管是有时间线的,不多说,大家可以看图。我想说的是从时间线到总局监管部门的各种指令要求和发声来看,整体来讲监管部门是希望行业繁荣的,最后是落到繁荣。但是,同时也在进行严格的监管。大家可以看到各种下架,我们自己家的剧也有100多部对下架了。总局总体的态度还是希望“呵护”,在治理微短剧,在6月份之前都是“野蛮生长”阶段,我认为这个治理过程是我看到监管最好的一次,不是出现了问题之后一下子就摁没了,没有把行业打没,它还是希望疏,还是在希望引导微短剧向上升级,引导短剧向上增长。
刚才讲了监管的变化,简单说一下内容的变化。去年七八月份以前,看那时候的短剧大量都是《赘婿》《神豪》《战神》等等网文转过来的,说实话价值观不太好,因为我们国家追求勤劳致富,但是他们到处都是“金手指”“打脸”充斥,现在再看短剧还是有提升,如果说那时候是1.0,现在只是到了1.5,我们看到《80后妈》等等,无论是喜剧还是大量题材增续,还有女频题材,从去年到现在看到女频题材增多,价值观导向从春节档爆款可以看到越来越正,越来越符合新时代的价值观。
越来越多玩法出现了,在大量爆款出现的时候,出现了衍生剧的产生,包括“短剧+”的模式,我看今天在场有很多广电和地方文旅的朋友,有一个好消息是“微短剧+”的模式,我们为临平区拍的《临平,向幸福出发》就是文旅合作,还有我们为理想汽车等做的微短剧。所以短剧作为内容承载、内容呈现方式承载了更多的商业价值,而不是简单的呈现模式,这种模式也在逐渐产生。
从创作上来讲,我和我们的总制片(她今天也在)交流,发现很多开始自建团队,比较成功的是麦芽,他们通过自建团队、拍摄、制作都是团队,整个层次比较高,我们制作一部剧是2个月左右的时间,他们一个月左右就可以产生,自建团队的质量还是比较高。一个月制作一部,产能还是比较高。
做得比较好的,比如春节爆的几部剧,我们和主创人员沟通地时候发现他们是以编剧为中心,这和以前不太一样,影视作品往往是以导演为中心,微短剧更多强调故事性,所以编剧非常重要。我们自己的团队也出现了,编剧制作了剧本之后,要跟着整个拍摄过程,不是导演control everything,编剧有一票否决权,这和以前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变化。
华策、万达、长信、柠萌等等大咖都在纷纷入局,但是目前还在摸索阶段,爆款不是特别多,但是它带来了行业人才结构和专业度在提高,对行业来说是很好的事情。另外是国资、光电、主流媒体,刚才重庆的广电也在找我,包括芒果超美,已经是头部中的头部了,都进行微短剧的打造。只有行业当中的玩家变多了,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在我看来入局者的变化是非常积极和正向的。
再有就是制作质量的变化,2022年的时候一部短剧的拍摄制作成本是5万,可能也是因为没有饭吃,100集5万块钱就可以做了,那个时代可能就是大家说的暴利,对我们来讲为什么入局,5万块钱试错成本不是很高,就入局了。当时有一位导演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用最好的人员和拍摄工具给你们拍,我们用iphone13给你们拍,当时我们还感动,但是现在一部从30~50万了。还有就是平台,刚才立立已经说了,抖音是很好的平台的林外就是有很多资深制作和知名演员入局,这对走向精品化也有很多帮助。
但是,我也想简单提一点自己的看法,从业者要有商业化的头脑,不要卷着卷到了200万、300万、500万、1000万,那不是短剧的商业逻辑。短剧之所以成立是因为它的低成本投入和高周转,这才能保证极低毛利的情况下依然有很好的ROE,虽然现在讲ROI,但是对公司考核来讲ROE才是更好的。如果没有很好的周转和低库存成本,如果这个行业卷几百万、上千万的制作费,这个行业就没有了。所以,我们可以卷内容,但不要卷成本。
发行渠道的一些变化,目前我们有中国最大的分销团队,刚才讲了同一部剧可能有1万人为我们进行投流了分销,但是我们看到了二八效应非常明显,逐步向头部分销渠道在聚集,整体数量是在降低,投流的分销团队整体数量在降低,部分尾部的分销在面临淘汰的局面。分销渠道无论是抖音还是快手都在自建团队,刚才立立讲的是按照自建渠道,而不是投流运营。
还有就是去年年底抖音开始率先做小程序免费模式,这是特别好的一个尝试,用免费模式是很多原来被付费挡在门外的用户可以进来,包括我们、番茄以及九州都在尝试做免费的APP。
用户层面的变化,我们讲的破圈,可能很多人来这里就是因为《80后妈》这部剧,确确实实破圈,我们一直希望从二三线城市到一线城市,到更年轻化的人群,大概一年多的时间我们一直在做努力,至少我们看到了希望,春节档给我们看到了大的惊喜,在豆瓣它的话题都达到第五名了。
媒体平台也有一些变化,比如说我讲的投放逻辑,比如快手已经把小程序投流停了,完全是自建链路,走闭环的生态。同时抖音在支持两种模式的同时,内容审核更为严格,以前到抖音投放基本上通过率还是比较高,现在在明显下降。以前腾讯体系说实话不太Care这个赛道,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专区了,现在渠道也在有一些大的变化。
再有就是AIGC,这是做内容的人绕不开的话题,目前在AI的应用上在投流层面上,小的制作广告投流上有一些方式。还有就是翻译,我们出海,如果用译制成本比较高,他们已经在使用,肉眼可见的成本在降低。现在有人说一部小说出来之后,很多人在讲这个故事,这是目前达不到。不要高估短期给我们带来的价值,从事也不要低估它长期带来的价值,这条赛道和这个方向会持续关注,也会和一些技术的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做AIGC的短剧尝试。
再有就是互动剧。说实话,除了这部剧之外,其他都扑了。其实我们正在做,但是上个月都停了,一个是操作,一个打怪升级,底层逻辑是不一样的。确实在做一个新的业务之前,一定要想清楚底层逻辑,盲目跟风可能走了大运,也可能死得很惨。但是我们认为互动剧未来还是有很大的前景,但是完全游戏化这件事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再有就是出海。刚才已经看到了数据,所有都在增长,这说明还是蓝海。其实出海也没有大家想得那么好,因为出海真的想获得成功,一定走原创剧的路线,不能玩翻译,但是制作成本就非常高,制作周期也非常长。小程序剧以及竖屏短剧可以爆火,是因为我们掌握了底层逻辑,如果没有掌握底层逻辑,扑的概率非常大的,所以真的想出海要做好充足的准备。
最后讲一下我们在过程中的实践和思考。第一,我们认为从内容生态上讲,端正作品价值观,这不是空话,如果没有这样做也赚钱了,但是想长期做巧妙要端正作品价值观。我们认为这是今年的重中之重,小程序以及一两分钟的短剧、微短剧,真正想破圈一定是抓住内容。如果内容还是紧紧把情绪作为唯一的标的,挣情绪价值的钱,可以明确告诉大家根本挣不到钱。为什么?因为7月份我们达到4~5个亿,8月份、9月份就没有很明显的增长了,后面还是4~5个亿,春节档可能因为一些原因增长了,但是实际上没有很大的增长了,就是因为没有破圈,同样喂食同样的菜品,也会生厌,没有人喜欢天天看撕逼、打脸的态度。所以今天我们过来也是希望视频的合作伙伴可以在内容方和我们合作,我们非常开放的心态,共同探讨从1.5到2.0的升级,我们1.5做得还可以,但还没有到2.0,我们想任何一家想一家独大是根本做不到的。所以我们希望更多的合作,今天我的总制片常燕(音)来了,大家有合作可以找她。
然后是我们投流投放和分销投流统一投放,我们知道很多大的制片方都是自己先投三五天,然后再给分销,但是效果都不好。我们是大投流的方芳,但是整个的放大效应还是非常好的,到目前为止我们还在广泛的接触,希望更多的投流伙伴加入我们的分销渠道之中来,包括MCN机构,我们也非常欢迎达人的切片投流。
再有就是我们在探索“免费+付费”的商业模式,我们希望两种产品可以结合得很好,就是河马APP,上个月月底我们正式注册成立了一家专门专门做“微短剧+”的公司,微短剧+视频,我们和解放军影视做微短剧+军旅,和文旅做微短剧+文化等等,我们专门致力于微短剧的打造,所以希望广电的朋友可以找我们,点众未来的王总也在台下。
目前我们有个百部原创计划,2024年会有100部海外原创短剧在海外拍摄,通过微短剧出海讲好中国故事,也希望有志者可以加入我们赛道当中。
最后,我想特别感谢大会主办方,我一进来就觉得这次来值了、妥了,其实任何一家公司想在行业里吃独食或者独自领先都不太可能,独行快,但众行远。所以我觉得陈中以及他们的团队,以及投流方、合作方都是希望在这里找到共同合作的朋友才会来,如果这样的话,新腕儿真的为微短剧行业做了一件大好事。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