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活动 / 正文

《孔秀》深圳路演,向时代致敬

谈及拍摄《孔秀》的契机,导演讲道:“最早是我太太的一位朋友的朋友,她的母亲写了一部小说,想让我看看。

3月12日晚,导演王超携新作《孔秀》来到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举行路演活动。王超导演妻子的博导中华美学学会会长、深圳大学特聘教授、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院长高建平先生,以及《孔秀》制片人张阿莉的朋友深圳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景春等深圳文学电影评论界众专家学者近二十人出席了观影会并在映后与导演展开深入交流。

(映前与高建平、王景春等合影)

谈及拍摄《孔秀》的契机,导演讲道:“最早是我太太的一位朋友的朋友,她的母亲写了一部小说,想让我看看。我看了以后很受触动,尤其是她小说的前三分之一的内容,里面讲述了她的两段婚姻和她的两任丈夫,写得很有穿透力,也给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进入我们这个民族的家庭中不被轻易察觉但很根本性的问题——性别的权力结构问题。”

电影中,孔秀的两段婚姻生活无不展现了女性在家庭与生育中承担的压力、遭受的不公。而她的两任丈夫也从不同角度反映了父权社会下,占据着权力结构上位的男性对女性的压迫和伤害。“我认为家庭的问题才是根本的问题,时代的问题往往能翻过旧一页,展开新的一页;但很多家庭的问题至今都没有改变,孔秀的两任丈夫至今都能在现代家庭生活中看见”,这是导演在读完原著后的反思。于是,带着这样的思考,他创作了《孔秀》,试图揭开并探讨这些深藏在无数家庭中的秘密与隐痛。问题只有被看见,才有可能被解决;而《孔秀》的直面与刺探,是对许许多多曾经或正在被家庭和婚姻生活束缚的女性一次极大的鼓励。现场一位女性观众感慨道:“没有想到这样一个有力量的女性电影是一位男导演导的,太意外了!”

(现场观众提问)

孔秀是坚韧的、是坚决的,但除此之外,从自我苏醒到站起来对抗和奋斗,再到最后对自我与命运做出反思,这一过程中同样融入了导演王超自己的精神探索。“孔秀是一个小知识分子,我也是,她的思考同时也是我的思考。我很熟悉7、80年代,熟悉那时整个中国思想与文化界的转变与进步。我将那个年代在诗歌、文学乃至美学上的启蒙精神融进了孔秀这个角色之中。”孔秀是深受到80年代文化启蒙思想的熏陶而迅速觉醒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她的命运起伏也同样指向着中国在上世纪80年代从苏醒到发展,从反思走向革新的一段光辉岁月。在那个收音机里传出《蓝色多瑙河》,人们可以自由读诗、跳舞、听情歌的年代里,一种向上的、蓬勃的希望感与生命力充盈着祖国的每一个角落。而观众通过银幕,再一次回到过去、重温来时的路。

(路演对谈现场)

有观众提问导演如何看待家庭与时代和国家的关系,王超导演答道:“那个年代的人对祖国的感情都是很质朴的,个体的命运和祖国的命运是一体的;但其中也有个人的反思与个性的解放。尤其是孔秀,她在工厂的广播站读了一首舒婷的诗《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诗本身是宏大的,但当孔秀朗诵这首诗的时候,祖国变得具象可感了起来。她的人生与精神世界也在那首诗中同那个时代以及祖国紧紧地交织在了一起。”

(深圳路演对谈现场)

最后,有观众提问电影是如何做到精准地还原出了那个时代的面貌的。导演回答道:“细节。就连电影中工厂里的一台机器,也是我们在河北一个老工业基地里面找到的。这台机器不仅能转动,甚至还能生产。此外,还要感谢互联网和咸鱼,许多老物件都能在上面找到。”是这份细致与精益求精,成就了《孔秀》独一无二的质感;而导演对个体、家庭与时代最真实的反思和最真挚的情感,同样穿透银幕,击中了每一位观众的心。

关键词: 深圳 时代 孔秀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