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对夫妻做短剧每月进账4亿多”“爆款短剧编剧月入超10万”等话题冲上热搜,再度点燃市场对短剧赛道的关注,也让“短剧到底有多赚钱”成为热议话题。有网友评价“我花了90元,确实上头”,也有人质疑“一个月四亿,堪称印钞机,我不信”。今晚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这的确是一个短剧井喷的时代。今年春节档,正在一众院线电影们火热上映的时候,一部短剧凭借“拍摄耗时10天,后期投入8万,上线当日充值超2000万”成为爆款,刷新了人们对短剧造富能力的认知。事实上,当前短剧赛道的火爆程度,远超市场想象。有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微短剧市场规模已经达到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仅在一家短视频平台上,2023年播放量破亿的微短剧就达500部,其中12部作品播放量破10亿。这样的数据和变现能力,让人们看到内容创业的新风口,折射短剧正在成为流量争夺的新赛道。
有需求就会有供给,市场总是在捕捉、满足需求中不断演变分化的。从昔日的千播大战、千团大战,到如今网文出海、短剧火爆,不过短短几年而已,用户“喜新厌旧”倒逼行业加速迭代、玩法不断翻新。相比较影院大片和长剧,短剧首先是“短”,每集长则十几分钟,短则三五分钟,更加适合碎片时间观看;剧情紧凑、跌宕起伏,更容易击中用户的痒点、令人上头;投入成本少、创作门槛低,一旦成为爆款就能迅速回本、收益不菲。数字经济时代的参与者,不会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机会,或是提前布局流量入口,或是抢占热门IP版权资源,或是重金投入推广引流。短剧,正是在市场期待、各方助推中走向火热。
质疑和担忧并非没有。提及短剧,不少人的印象中离不开“土”“无脑”这些形容词。手撕渣男、战神逆袭、霸总甜宠,越是剧情狗血、故事离奇越让人上头。从网络文学脱胎而来的短剧,主打一个下沉市场,靠的就是爽文剧情吸引眼球,这是造成短剧口碑不高的原因。而随着短剧由“蓝海”变“红海”,剧情千篇一律、内容同质化严重、粗制滥造等问题也更加突出。有的迎合猎奇心理,充斥暴力血腥因素,传递扭曲的价值观,不仅挑战读者的智商,更是拉低公众的审美。有的设置消费陷阱,诱导用户充值付费,引发“月薪5000元,看不起付费短剧”的吐槽。注意力是网络时代的稀缺资源,用户在一集又一集的短剧中“根本停不下来”“掏空了腰包”,折射商业快餐时代的文化焦虑和社会问题。
短剧,说到底是信息传播的载体,既有新模式新业态的商业属性,也有塑造人影响人的社会属性。从这个角度来看,对短剧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听之任之。去年底,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公布针对网络微短剧治理的七大举措,包括加快制定《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研究推动网络微短剧App和“小程序”纳入日常机构管理等。在包容同时加强监管,目的是推动短剧进入健康的发展轨道。从内容产品创作规律来看,短剧要想把流量变成常量、真正赢得用户,必须注入文化的内核。今年春节期间公布的16部精品微短剧,正是因为融合了文化元素和新颖表达手段,引领微短剧行业精品化发展,成为产品“出圈”、文化“出海”的新载体。
行业精品化需要时间来沉淀。这个过程中,对我们普通消费者而言,关键要理性甄别、提高自控力。生活在互联网时代,前所未有的便利也意味着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和冗余,各种声光电刺激大脑皮层、调动五官神经,我们很容易在类似无脑短剧中消耗注意力、丧失控制感。掌握“信息阀门”的只有自己。我们期待短剧能更好满足消费需求,更希望有更多经得起打磨、滋养心灵的精品力作,让现代人的精神原乡郁郁葱葱。
这正是:
抓住短剧风口,开辟行业赛道。
文化滋养心灵,根深才能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