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王一博、李沁、王阳主演的《追风者》昨晚在央视八套上演大结局。凭借全程高能的剧情、热血饱满的人物,以及前所未有的金融视角,《追风者》掀起了持续的追剧热潮,该剧在央视收官前收视持续破2,同时成为今年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的作品,作品网台双爆也引发了破圈热议。
用鲜为人知的金融战揭开尘封往事
在《追风者》大结局中,1936年年底,魏若来长征归来,重返上海滩,再次在交易所见到了沈图南,昔日恩师此时已成为“孤雁同志”。这一次,他们将携手并肩,为未来的金融事业而奋战,两人相视一笑,也为剧迷留下了能否看到《追风者》第二季的悬念。
《追风者》是今年荧屏播出的首部谍战大戏,也是爱奇艺首部热度破万的谍战剧,但整个故事并不是靠谍战推动,谍战在剧中作为剧情副线,只是用类型化手段为全剧披上了题材外衣。《追风者》更像是一部民国金融历史剧,剧情脉络是鲜少被搬上荧屏、有一定历史真实基础的民国金融战故事,而整部戏的核心主线是信仰之路。
故事开场从“魏若来打工记”这样一个小切口进入,讲述出身贫寒、怀揣金融报国梦的魏若来“鲤鱼跃龙门”成功入职央行。开篇阶段剧情聚焦魏若来初入职场的种种经历和不断进阶,这个“沪漂”入职“大厂”的打工人故事用年轻化视角打破界限,拉近了主人公与观众的距离,让人感受到跨越时空的共鸣。
剧中,租界与华界泾渭分明,一边是上海滩各路神仙大佬的高端智斗,一边是七宝街弄堂老房子里人与人的质朴温情。每天上班,魏若来手持身份证明,穿梭于两个世界间。初看七宝街,会以为剧情细致描摹这个底层民众聚居的贫民区,只是为了以平民化视角展开故事,勾勒上世纪30年代上海的烟火人情,看到剧集后面才明白,这是整部作品最大的伏笔。
当故事推进至高潮,剧情以金融为线打通了两个原本互无交集的世界,所有线索在建设库券风潮这一个事件中爆发。一场库券爆雷,无数人倾家荡产,阿文跳楼,周姨疯了,与此对应的是虞老、康爷以及幕后庄家“大姐”这些官僚买办,用“吸血”得来的不义之财纸醉金迷。《追风者》以证券交易所和七宝街作为取景框,展现民众哀鸿遍野、惊心动魄的故事,真实呈现出金融和民生的关系,让观众重新认知了历史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原本因“民心可用”为国民经济建设发行的库券,被掌控经济命脉的权力变成满足私欲的工具,身居高位的国民党统治者通过金融手段,劫掠上上下下各阶层的民众财富,而被金融精英奉为生命的国家信用荡然无存,亲见金融战的残酷与国府内部的腐朽无能,让魏若来对自己的金融报国理想产生了怀疑。
漫长个人成长印证历史选择的必然
以往荧屏上的谍战剧主角,都是开局就旗帜鲜明地靠向共产党一边的革命者,或者在故事中局毅然踏上革命之路的进步青年,而魏若来完全不同于常规的谍战英雄人物设定,这个主角人物的成长轨迹具有一定被动性,甚至与《追风者》这个意气风发的剧名有些不搭。
剧中的魏若来是金融天才,却对国家的政治前途有些茫然。直到身为地下党员的哥哥在临终前托付任务,魏若来才在亲情之下不得已卷入国共对抗。一方面他出于本心善良,为地下党保守了秘密,另一方面他又小心翼翼地避开主义之争的政治漩涡,试图置身事外。与中共地下党员沈近真一次次接触过程中,魏若来表现出了警惕、躲闪、犹疑。
在亲情、师徒情等复杂情感立场的共同拉扯下,魏若来的信仰选择持中不定,像一枚竖立起的硬币,无法轻易倒向任何一面。历经侦缉队刑讯室内的严刑拷打和刑场上命悬一线的危急时刻,魏若来经受住了一次次试炼,但他在剧集的大部分篇幅中,依然与红色信仰保持着距离,即使冒死公布库券案真相被迫逃亡苏区,他仍因理想幻灭决定不再从事金融返回了家乡。
几乎没有一部谍战剧会如此铺垫主角人物漫长的信仰转变过程,而作品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以魏若来这个见证者的客观视角带入,引领观众重返历史现场,来讲清历史为什么会选择中国共产党,从而让整个故事在主题表达上更具说服力。
剧中,从兴夏银行收购事件、通商主控权收回事件、关税改革事件、钨砂生意案,到黄包车夫罢工游行事件、淞沪抗战,以及让魏若来和沈图南爆发争执并走向决裂的假币案、库券风波……所有戏剧事件其实都有一个最终指向:让立志报国又被时代裹挟的魏若来,看清整个国家的真相。
没有任何说教,《追风者》通过一起起金融战,把历史课本上的文字还原成生动的影视故事,普罗大众也不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是阿文、周姨这些向往美好生活的百姓,正是这一张张曾经充满希望又走向绝望的面孔,击垮了魏若来最后的防线,促使他走向自我觉醒。
剧集尾声,回到江西老家的魏若来亲身感受到“共产党和老百姓是一条心”。认真思考过后,魏若来终于想通“金融只是一个工具,放在坏人手里就是杀人的刀,放在好人手里是耕田的犁”,他重新燃起金融报国梦,决定去瑞金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这时的魏若来眼里又有了光。
在《追风者》的故事中,魏若来的信仰重建不是一蹴而就的,越是细致表现主人公从原有的信仰废墟中爬出来,认清历史潮流的漫长过程,就越符合人物审慎求真的深沉性格,也就越能印证历史发展的必然。
“双雄叙事”信仰碰撞张力十足
在这个关于信仰选择的问道故事中,沈图南和魏若来是最令人动容的一组人物关系,从故事开端信仰层面的精神共振,到剧情中段生死相随的莫逆之情,再到结局中理想重燃终成红色战友,这对师徒关系的建立、决裂、复合是全剧核心的人物线,两人的信仰碰撞也最为震撼人心。
剧中,建设库券崩盘,魏若来看到金融风波下的民生疾苦,主张壮士断腕严查到底。对国民党抱有幻想的沈图南认为说出真相会激起民愤,这份“身不由己”与人物初登场时高高在上的铁血形象形成了巨大反差。激烈的师徒冲突中,魏若来忍无可忍当场辞职,他形容“身上长了脓疮不剜掉会得败血症的”,进而追问自己曾经崇拜的沈图南:“您恪守本心了吗”“用谎言捍卫信誉吗?”当沈图南说出“留得青山在”,魏若来铿锵回击:“这青山有虎狼,会吞噬百姓的血肉,留它又有何用呢?我真的是以留在这座山中为耻!”这一刻,师徒之间此消彼长,信仰之战张力十足,整场戏台词精到、言浅意深。
结局剧情中,沈图南有心报国无力回天,成为金融改革失败的“背锅者”。在被红军俘获后,进入苏区的沈图南又遇到了魏若来,而他很快意识到,金融从业者最理想的“信用”在这里真正实现了。如果说《追风者》的前半程是沈图南带魏若来走进了金融大门,那么在后面的故事中,魏若来成为了指路人,促使沈图南最终转变为我党的地下工作者。
这是信仰故事里难得一见的“双雄叙事”,体现出编剧、导演的创意创新与深厚功力。实力派演员王阳又演“霸总”,不过这次在沈图南板正的人物外壳下,王阳是在有限的表达空间内调动技巧和情感,来展现师徒情深。青年演员王一博在表演上的进步则让人刮目相看。这对“叔圈天菜”和“娃娃菜”的师徒组合也颇受剧迷钟爱。
这两年不少谍战剧口碑下滑,多因为内容同质化和单纯偏重叙事技巧,而《追风者》具有一般谍战剧中少见的故事格局,也为谍战剧创作带来诸多启示。首先,类型融合是谍战剧的创新途径,比如现代谍战剧《对手》中因为加入了中年危机的元素大获成功,年代谍战剧《隐秘而伟大》因为融合了“职场小白”的故事而让人耳目一新,《追风者》走金融谍战路线更是独辟蹊径前所未见。其次,谍战剧对故事的要求高,但人物塑造同样是关键,只要人物让观众相信了,再传奇的故事观众也可以代入,平民化视角和生活化表达则可成为塑造谍战人物的有效手段。如今,不少谍战作品在“道”的层面越来越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而《追风者》这个小人物由术入道追寻信仰的成长故事点燃了观众的追剧热情,这恰恰说明,信仰之战的热血与感动始终是谍战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