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亚裔题材剧集在北美影视界愈发流行。
网飞和Apple TV+这两大流媒体,便推出了《怒呛人生》《弹子球游戏》这类口碑与人气兼具的亚裔剧集。
这类剧不同于《鱿鱼游戏》《甜蜜家园》等全亚洲面孔的类型爽剧,而是旨在从亚洲与美国的文化融合与冲突角度,呈现亚裔群体在当下和历史中的生存状态。
近期,“黄暴台”HBO和“制片新贵”A24,便联手推出了一部同类剧集《同情者》。
这部双面间谍题材剧集,由戛纳最佳导演朴赞郁执导,上线一集后,却面临口碑争议。
IMDb7.4分、烂番茄新鲜度87%、MTC专家评分78,国内评分7.9,成绩不算突出。
《纽约日报》给出“精彩、令人不安、有趣”的评价;《时代周刊》盛赞本剧充满活力,大胆并富有野心,完美匹配原著气质。
但《纽约客》等媒体也指出,本剧表达方向过多,缺乏真实感等。
剧集主角为越南裔,朴赞郁是韩国人,韩国导演拍越南间谍,本身便已是话题。
从原著到剧集
“我是个间谍、潜伏者、特工和双面人。”
《同情者》的原著和剧集,都以这句定性主角的自白开篇。
故事背景为1970年代的越南战争,参战方为北越、南越、美国。
北越由社会主义阵营支持,南越由资本主义阵营支持。
主角是北越人,长期潜伏于南越,深得南越将军信任。
整个故事由主角第一人称的自我剖白构成,因此他没有名字。
1975年,越战结束前夕,北越即将获胜,美国败出。
主角随南越将军逃至美国,在将军反攻西贡的美梦中,开始了战争余烟如影随形的美国生活。
原著作者阮清越,同样是在1975年随家人逃至美国。那一年,他仅4岁。
现任美国南加州大学教授的阮清越,参考了大卫·巴特勒《西贡陷落》、拉里·恩戈尔曼《雨前的泪水》等历史文献。
在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宠儿》小说语言、导演科波拉《现代启示录》电影风格的影响下,结合自己久远的越南记忆,写出了这部长篇首作。
阮清越
被拒稿13次后,终于得以出版的《同情者》,一举拿下普利策小说奖、美国优秀亚太裔小说奖、麦克阿瑟天才奖等各大奖项。
朴赞郁注意到这本小说,源自以色列制片人尼瓦·菲克曼(张曼玉戛纳封后之作《清洁》制片)的推荐。
曾以电影《斯托克》(《越狱》主演温特沃什·米勒编剧)等作试水好莱坞的朴赞郁,一直钟情间谍题材。
从《斯托克》到《女鼓手》,朴赞郁服装及构图的统一
项目初期遭遇颇多投资障碍,随着《分手的决心》在戛纳夺奖,及小罗伯特·唐尼作为主创(演)之一加盟,《同情者》的制作推进变得顺利。
最终,侯宣德(《星际牛仔》真人版)、吴珊卓、弗雷德·阮等亚裔演员出任主演。
剧集摄影则由《分手的决心》《南汉山城》等片摄影金智龙操刀,音乐由《老男孩》《新世界》等片配乐者曹英沃负责。
电影级表现
《同情者》共7集。
据悉,前3集由朴赞郁执导,后4集交棒给《上帝之城》(2002)导演费尔南多·梅里尔斯、剧集《黑帆》第一季(2014)导演马克·穆登。
影史经典《上帝之城》
这样的阵容,保证了《同情者》的电影级呈现。
第1集的故事,发生在1975年冬天的西贡。
主角(侯宣德 饰)作为南越将军最得力的副手,和美国中情局驻越特工克劳德(唐尼 饰),共同审讯一名北越女特工。
将军的人从女特工身上,搜出一份“南越秘密警察名单”,显然,这份名单是由一名间谍提供给北越人。
那么,名单提供者是谁?
对拥有上帝视角的观众而言,答案很明显。
女特工拒不开口,因此遭遇了严酷刑讯。
此时,北越即将攻占西贡,将军不得不让主角遴选合适人员,同自己一起“撤退”至美国,以待反攻之机。
从首集剧情可以窥见本剧口碑争议的原因所在。
即剧集提供的情节信息不算丰富,或者说对不熟悉西贡陷落的观众而言,背景交代不足。
同时,将在剧中分饰四角的唐尼,也因3月份在奥斯卡颁奖礼上的争议行为,败了本剧不少好感。
在上台领奖时,唐尼直接无视了为他颁奖的关继威(至少表面如此),而关继威的亚裔身份,让此事成为网友热议的焦点。
如今他重磅主演一部亚裔剧集,自然颇为讽刺。
若抛开这些因素,《同情者》在艺术表现上,则完全是电影级,非常契合原著用语凝练、画面精彩的叙事气质。
色调上,《同情者》在古典华丽中隐藏伤痕与颓败,是朴赞郁自《老男孩》《小姐》《分手的决心》等作以来,始终延续的风格。
比如将军豪宅中的插花,馥郁繁密之中又有火焰烧灼般的黑色边痕;
又如逃离西贡时经过的街道,断壁残垣之间还残留生动的电影宣传展板……
达米亚诺斯为1921年生的希腊电影人
色调之外,朴赞郁展现了自己娴熟的艺术转场设计。
一集之中,画面从电话拨盘转至汽车轮胎(圆)、从手术灯转至摄影灯(长光)、从香烟火转至照明弹(短光)……
此外,剧中技术一流的闪回镜头、以唐尼鼻唇之间的细汗刻画越南热带季风气候等,都从不同层面展现了朴赞郁不俗的导演功力。
放大图片,可看见唐尼脸上的汗珠
值得一提的还有音乐。
女特工被审讯时那尖锐、短促的演奏,非常的曹英沃,令人瞬间回到《分手的决心》中汤唯所饰角色清洗血案现场的惊悚一幕。
内蕴同样不输
同原著一样,《同情者》剧版整体采用倒叙模式,开篇主角即已被捕,他将在回忆中梳理双面间谍人生。
在这过程中,他在越战及之后美国生活中所感受的一切,都被娓娓道来。
首先是美国流行文化、尤其是电影与音乐,对一个身份复杂的越南人的晕染。
朴赞郁在剧中设置了密集的迷影元素。
比如克劳德是资深影迷。
法国导演贾斯特·杰克金成名作《艾曼纽》(1974)、美国导演迈克尔·温纳犯罪片《猛龙怪客》(1974)等,都深得其心。
《艾曼纽》
1970年代美国动作影星查尔斯·布朗森,则是克劳德的电影偶像。
中情局和南越联合审讯女特工的地点,也被选在电影院,审讯现场还被布置成银幕场景。
剧内审讯时的音乐,则选用了奥斯卡最佳配乐奖得主赫比·汉考克(《午夜旋律》,1986)的作品。
“电影”是《同情者》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或许源于阮清越对电影的痴迷。
比如原著中的两场强暴。
一场发生在好莱坞导演(将由唐尼饰演)拍摄的越战题材片《村庄》中,一场发生于现实中一间名为“电影放映室”的审讯室。
《村庄》中,北越男人强暴了南越女人;“电影放映室”中,南越男人强暴了北越女人。
阵营不同,恶行无异,都是在控诉战争对人的恐怖异化。
电影之外,朴赞郁还在剧中大量植入美国摇滚乐队War(1969年成立)、50年代放克音乐先驱艾斯里兄弟乐队、歌手德尔·香农等创作者的音乐。
主角唱的歌是War1975年发行的名曲《Low Rider》
这些美国风格浓郁的影音,在纷乱越战的背景下,对主角的归宿感形成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比如他的朋友、北越同志曼,便在酒杯光影中对他说:你在梦里说的是英语,你热爱美国,承认吧。
朴赞郁在首集结尾,用了一个非常具象的行为,来呈现主角这种潜藏情感。
逃离西贡的夜晚,主角同将军一家在北越的轰炸中,狂奔向即将起飞的客机。
主角的朋友邦的妻儿在轰炸中丧生,邦痛苦地沉溺在现场,主角却撇下邦朝客机狂奔。
那种在战争余韵中飞向美国的心情已呼之欲出。
然而他突然停在邦和客机中间,如同停在满目疮痍的越南和现代鲜活的美国之间,仿似一个必须凝神的顿点思考。
最终,他选择了美国,选择了那个他“迷恋又排斥”的不确定未来。
对家乡的复杂情感,在《同情者》中进一步被具象为对母亲的情感。
剧中,客机座位有限的情况下,一名南越警察带走了母亲、留下了女儿,他的理由是“孩子可以再生”。
小说中,南越女人被强暴时,她在恐怖的暴力和喷薄的血液中不断惨叫: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妈!
可见在《同情者》中,母亲的形象,非常符合亚洲文化中她们极具心理慰藉和精神保护的一面。
母亲是超越故乡、国度和后代的深厚存在。
后续剧情中,《同情者》还将重点呈现亚裔题材惯有的种族和文化冲突话题。
这种冲突,既来自美国,也来自在美国的越南人。
正如阮清越曾说,部分越南青少年会在美国恐吓越南裔群体,这种行为被称为“本土入侵”(home invasions)。
无独有偶,另一位美籍越裔作家王鸥行在小说《大地上我们转瞬即逝的绚烂》(也将被影视化)中,同样写到越南人之间因美国文化渗透而产生的冲突。
比如主角的母亲因有美国生活经历,便被邻居小孩用勺子刮胳膊,他们边刮边说:把她身上的白(肤色)刮下来,把她身上的白刮下来!
以上种种,让《同情者》的主角最终经历了一场相当残酷的审讯。
这场由阮清越研究了多部刑讯著作才写出的终极审讯,如同《窃听风暴》与《一九八四》的惊惧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