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活动 / 正文

“可生长的图景”展览开幕,展览将持续到6月21日

展览旨在激发青年艺术家对新媒介艺术审美的探索,反思和重塑AIGC视域下的艺术创造力。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2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日前,由北京师范大学数字创意媒体研究中心联合北京电影学院AI影像科学与艺术中心、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未来影像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由万达商业规划研究院和北京五棵松万达广场协办的“可生长的图景”青年AI艺术家邀请展正式开幕。展览旨在激发青年艺术家对新媒介艺术审美的探索,反思和重塑AIGC视域下的艺术创造力。据悉展览将持续到6月21日,向公众免费开放。

开幕式由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励耘博士后陈焱松主持。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AI影像科学与艺术中心副主任陈军教授代表联合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在艺术界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也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希望本次展览能够营造一个激发青年艺术家对新媒介艺术审美的探索的平台。

伴随开幕影片《乘着电影的风》的作品放映,本次展览正式拉开帷幕。该影片作为今年北京电影学院第16届先力奖的开幕短片,以纸飞机为线索,运用AIGC的方式串联了电影的历史发展,也在某种程度展现出AIGC与电影之间的深度内涵。

展览开幕仪式之后,“AIGC与数字艺术”圆桌论坛接续展开。论坛由本次展览总策展人、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数字媒体系主任周雯教授主持。北京电影学院影视技术系主任陈军教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新媒体演艺创新研究所所长王之纲教授,重庆大学艺术学院设计学系主任孙俊桥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动画与数字艺术学院新媒体艺术系主任王烨分别就人工智能对于艺术创作的影响、AIGC对未来艺术学科教育的挑战、AIGC产生叙事及其呈现出的“数字美学”的可能性,以及如何基于大空间展现的数字艺术催生新型的商业艺术业态等议题展开了深入讨论。

据悉,本次展览共计展出影像作品36件,其中既有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国际电影节AIGC短片单元的获奖影片,也有来自各大高校的学生作品,还有来自于凤凰数字科技等一线企业的作品,它们都以青年的视角展现出对于当下AIGC的解读。这些作品分别展示于五棵松万达广场的蝴蝶屏、球形屏,以及在六层全新搭建的百余平米的作品展区,共计3大展区,依据不同的空间属性形成从远观到游观,从卧观到静观不同的空间叙事逻辑。展览集中探讨了人工智能艺术的不同延伸,展现了“生长”语境下人工智能艺术的审美可能性与未来价值。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