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研究 / 正文

《职业杀手》:“话痨”导演碰上杀手题材,三观炸裂到飞起

一个在大学教心理学和哲学的老师,因为冒充杀手,替警局执法,将原本平淡的生活引向不可控的深渊,却因此“涅槃重生”,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曾执导“爱在”三部曲和《少年时代》的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在新片《职业杀手》中,又一次展现出让人惊喜的创造力。

“话痨”导演碰上杀手题材,真的玩出新花样了吗?

《职业杀手》

一个在大学教心理学和哲学的老师,因为冒充杀手,替警局执法,将原本平淡的生活引向不可控的深渊,却因此“涅槃重生”,蜕变成了另外一个人。

更难能可贵地是,本片的喜剧笑料和荒诞氛围,让人拍手称快!

影片在烂番茄网站上拿到97%的新鲜度,被不少人赞赏其结尾大胆利落,毫不妥协。

老师也疯狂

影片一开始,就向我们展现男主角加里·约翰逊的“平凡困境”。

他收入平平,职业稳定,离异独居,兴趣怪异,加里那毫无魅力且陈旧无趣的形象,甚至让学生都满脸嫌弃。

但主业死水微澜,并不影响其副业惊险刺激。由于加里深谙电子设备,精通监听器材,他便被警局雇佣为技术员,专门监听嫌疑犯的罪证,而这些嫌疑犯的潜在罪名,统统都是买凶杀人。

由于伪装成杀手的探员被临时裁撤,加里被顺势提拔为卧底杀手,其目的便是通过各种手段,让嫌疑犯暴露动机,且完成实锤的犯罪交易。

没成想,平日里老实古板的加里,第一次伪装成杀手,就在嫌疑犯面前演技炸裂,以顶级的伪装技巧,极具说服力的杀人经验,让嫌犯立马暴露,遭到逮捕。

经此一役,加里在探员同事间被刮目相看,他也从临时替补,晋升为金牌卧底。不仅如此,做事讲究细致的加里,为了贴合每位嫌犯的心理好感,还不断变换造型、口音和性格。

饰演加里的格伦·鲍威尔,此前参与过《各有少年时》《壮志凌云2:独行侠》等影片,大多以肌肉美男的形象为人所知。但在《职业杀手》里,他却大秀演技,以风格迥异的形象,让人啧啧称奇。

尤其是加里前后形象的反差,从一个老实巴交的大学老师,变身为魅力四射的气质杀手,丝般顺滑,毫无割裂之感。电影的喜剧效果,便在加里一次次的换装中巧妙呈现。剧情的关键转折点,是女主角麦迪逊走入加里的视线,她也打算雇佣杀手,除掉家暴自己的丈夫,希望摆脱压抑痛苦的婚姻。

但麦迪逊的悲惨处境,让加里一改以往的态度,非但没有引诱她犯罪,反而劝告她好自为之,离婚了事。

影片后半段的故事更为精彩。麦迪逊主动联系加里,加里伪装成杀手和麦迪逊恋爱,以及两人从虚假的雇佣关系,升温为“史密斯夫妇”,上演杀戮戏码。

可以说,《职业杀手》单从剧情推进层面来看,就信息量爆棚,情节跌宕起伏,时常放出观众意想不到的狠招。

杀手的心理学

不少人初看《职业杀手》时,总会提到经典美剧《绝命毒师》。两者都聚焦中年人的存在主义危机,且都讲述性格温和的老师,蜕变成心狠手辣的罪犯。

不同的是,《绝命毒师》的调子更为沉郁顿挫,用一步错步步错的命运齿轮,推导出主角老白的悲剧命运。《职业杀手》的氛围更为轻松荒诞,以心理学、哲学式的重大命题,演绎人性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影片除了展现加里性格蜕变的过程,同样安插了几段哲学和心理学的课堂戏份。这些看似说教意味浓厚的戏,实则暗藏了两个作用:一是表现加里原先性格的消逝,另一个则是映射人格理论。

电影的第一场戏份里,加里讲授的课程,没有多少学生感兴趣,且大家对这位古板的老师极为轻视;而随后的第二堂课,加里的举止明显更放得开,情绪感染力也更高涨。等到第三段课堂戏时,场景从室内变为室外,加里的发型、气质一改从前,甚至引得学生暗自倾慕。

用现实生活中加里的气场变化,侧写犯罪世界中加里的伪装影响,这是导演林克莱特的高超之处,它让你看到了角色的不同侧面。

而另一个不得不提的地方,是哲学、心理学理论的生动演绎。片中出现的几堂课的内容,无不是对加里性格剧变的高度暗示。能否勇敢地踏出舒适区?多少人真正了解自己的人格?如何打破原先的人格,重建全新的自己?这些带有浓郁思辨意味的哲学命题,其实都是加里开始伪装、享受伪装,并最终成为杀手的整个心路历程。

可以说,《职业杀手》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它不只是在讲述一则猎奇的犯罪故事,更效仿希区柯克的那些经典犯罪片,将犯罪过程中的心理转变、内在驱动力细致入微地呈现出来。

从不存在的杀手神话

《职业杀手》能够做到趣味和深度并重,和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关系密切。

这位好莱坞非主流导演,向来以密集的对话和不拘一格的剧作,打造出风格独特的电影。

深受文艺青年喜爱的“爱在”三部曲,便是以一对情侣的婚恋过程为主线,讲述两人每隔九年进行一次深度对话,且以一天的限定时长道出亲密关系中的龃龉、不舍、折磨和曼妙。

除了故事设定的巧妙之外,林克莱特式的“话痨”风格,总会让影片如同大部头的小说一般,塞入满满当当的情绪絮语,绵密又耐人寻味。2014年的《少年时代》,和“爱在”三部曲类似。他同样以长达十多年的跟踪实拍,勾勒岁月这个绝对的主角,在片中一家人身上留下的隐秘痕迹。

可以说,林克莱特最擅长的地方,并不是打造出高度类型化的商业电影,而是以强烈的思辨风格,解构传统的类型片。“爱在”三部曲是对爱情片的解构,《少年时代》是对成长电影的解构。而在《职业杀手》一片中,林克莱特将经典的杀手题材做出了颠覆阐释。

譬如电影开始不久,就告诉我们,现实世界里其实根本不存在职业杀手,后者不过是流行文化的产物,是大众在脑海里臆想捏造的幻象。这其实是对银幕“杀手”的否定。

毕竟,不管是梅尔维尔在《独行杀手》中刻画的冷峻杀手,还是吴宇森在《喋血双雄》里打造的侠义杀手,还是吕克·贝松在《这个杀手不太冷》中雕琢的柔情杀手,其实都有一套杀手的行事准则,一种在异世界独步江湖的老派本领。

这几年火爆异常的《疾速追杀》系列,便是对经典杀手电影的缅怀和重塑,以更加漫画感、风格化的手段,让我们领略杀手世界的浪漫和残酷。

但《职业杀手》不同,这里面的“杀手”是被塑造出来的伪装卧底,是让嫌犯落网的另类手段,更进一步来说,“杀手”不再是犯罪世界里的图腾,反而是制止犯罪的表演者。

而随着剧情发展,当女主角麦迪逊和加里浓情蜜意,并从后者的吹嘘中学习到暗杀技巧后,她竟然成为了假杀手的真徒弟。于是乎,“杀手”借尸还魂,从幻想变为现实,从劝人从善的威慑物变成了引诱犯罪的危险品。

直到加里在电影最后,面对身份暴露的窘境,他毫无阻碍地从一名彬彬有礼的大学老师,转变成手法老道的职业杀手,在被窒息而死的警员面前,和麦迪逊火辣亲热。这一幕将荒诞、戏谑、残酷和狡黠的况味演绎得如此统一,且毫不突兀。

《职业杀手》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在于,它从头到尾都在解构杀手这一经典的银幕形象,但却在心理层面,让我们看到了杀手对于现实世界的荒诞影响。它让一个深陷中年危机的男人重获人生第二春;也让一个命运悲苦的女人,组建起幸福美满的家庭。

犯罪,竟然缔造出美好!?将《职业杀手》评为今年三观最炸裂的电影,一点都不为过。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