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产业 / 正文

清华大学剧集报告:超60%受访者喜欢青春剧,“影视+”成为关键词

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喜欢青春(60.7%)、悬疑(59.2%)、喜剧(58.6%)、爱情(53.2%)类型的剧集,各个选项之间差别不大,说明青年观众口味的多样化。

6月25日上午,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司若教授在第29届上海电视节发布《中国剧集创新发展与审美多元化研究报告》。

该报告由清华大学影视传播研究中心出品,面向全国132个城市的青年观众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共收集有效样本3672份,覆盖中国境内所有省级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调研样本中女性居多(约占74%),且20岁及以下群体占比近一半,与中国剧集市场的实际观众构成相吻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图片来自《中国剧集创新发展与审美多元化研究报告》

根据报告,有超过半数的被调查者喜欢青春(60.7%)、悬疑(59.2%)、喜剧(58.6%)、爱情(53.2%)类型的剧集,各个选项之间差别不大,说明青年观众口味的多样化。

而从剧集类型来看,有50%的被调查者选择了悬疑题材,其他题材也均有受众选择,尤其是科幻题材(26.1%)、奇幻题材(25.4%)等新型题材的剧集,与现实题材(28.4%)、都市题材(27.9%)等传统剧集题材的被选择率相差很小,说明新型题材受到了越来越多观众的喜爱。

在这背后,是剧集行业近几年内容升级初步取得了一定成果。

2021年,《中国青年报》的一次调查显示,超六成受访者认为国产剧的质量在提升,成为国剧市场反馈的一声进军号。那一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三部严肃题材剧集获得了豆瓣超9分的口碑,且取得了长效的口碑效应,表现出观众群体对国剧的粘性。

尤其是2022年暑期档,《梦华录》《星汉灿烂·月升沧海》《苍兰诀》等剧取得了口碑热度双爆,这些传统剧集类型重新获得市场叫好,是国产剧制作能力迭代的关键标志。

而国剧产业也正在完成自我成长和自我创新,基于市场偏好逐渐多元化和分众化,在多个类型垂类展开发力。此次报告指出,悬疑剧、漫改剧、科幻剧成为国剧题材突围发力点,成为国剧精品新增量。

科幻领域的《三体》之后,多平台开启了相关IP的开发,刘慈欣小说改编的另一部剧集《梦之海》正在开发;悬疑剧从2020年异军突起之后,在近两年还出现了《漫长的季节》《新生》等口碑佳作;漫改剧《少年歌行》《异人之下》等热剧之后,《少年白马醉春风》《镖人》等也投入开发。

正如报告指出的,观众多元化的审美需求正在影响创制端,在不断推陈出新中展现新的行业生命力。在这方面,一个典型的例子是,优质剧集正在获得更多观众的互动,形成更多元的消费场景,并激发行业新的跨界价值与影响力。

今年的上海电视节上,“影视+”成为一个关键词。

从多次发言中举例《繁花》频频制造上海本地的网红景点与热门消费,到《去有风的地方》将取景地凤阳邑村的日流量从开拍前的20人提升到10万人,再到《长安十二时辰》的西安、《狂飙》的江门、《长月烬明》的蚌埠、《我的阿勒泰》的阿勒泰等等,都是“影视+文旅”的成功案例。

在报告发布后的论坛上,多位学界人士对这种观察给出正面回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认为,当下剧集正呈现以人为本、社会话题、电影质感三大发展趋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研究员饶曙光表示,“现在到了剧集可以反哺电影的时代”,判断当下剧集的创新表达理念,已经超过电影。

但也应该理性认为,这种行业制作能力的迭代仍然处于初级阶段,来自上一个时代的行业惯性难免存在。在近两年,依然会连续出现头部剧的口碑失利,并严重影响热度转化,类似情况对行业发展依然是不利的。

剧集行业正在迎来曙光,但这依然需要从业者以谨慎的态度、创新的制作和坚守的敬业精神,去面对全新的市场环境和受众期待。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