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电影活动 / 正文

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主题沙龙:技术赋能电影工业,帮助新创作者在前任基础上学习创新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则以AI视角,分析了电影产业的挑战与机遇。在他看来,AI会打开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创新空间,短期表现是降本增效,产业驱动,而长期来看,AI虽然不会取代原有工种,但一定会优化过去的流程、任务,帮助创作者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到创意范畴当中。

20240628101743290572

探讨科技创新趋势,洞察行业动态发展。6月27日,首届中国·重庆科技电影周四场行业主题沙龙在重庆永川举办。活动分别聚焦“科技创新赋能影视产业”“虚拟制作与电影工业升级”及“AIGC与影视元宇宙产教融合发展”等热门话题,力邀全球顶尖制作人、行业权威、学术专家等嘉宾,共同展望科技+电影的高质量发展蓝图。

《传说》《流浪地球3》《大梦归离》

新科技如何为影视行业创作赋能?

在“科技创新赋能影视产业”沙龙的主旨演讲环节,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清华大学教授尹鸿围绕《创意为本、技术赋能》分享了他的观点。

尹鸿谈到,人工智能带动电影行业进入3.0时代。这种科技势必会给电影的生产带来影响与改变,“郭帆导演说到《流浪地球3》要大量使用人工智能完成一些场景、动作和空间关系;刚刚结束的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家也都在讲,AI技术已经不是未来,而是已经到来;博纳影业发布的《传说》,里面的‘数字成龙’依然能征善打……这些所有的改变都已经成为必然。”

但回归主题,尹鸿也依然相信,AI和科技会深刻影响影视行业,但并不能替代影视创作。创作者有独特的灵魂,而AI更多还是在降本、增质、增效层面,为影视行业提供重要的数字资产加持,“人无法准确用计算方法去计算未来,未来永远充满不确定性,这也是艺术创作的核心,而创意创新才能通向未来。”

中影人工智能研究院负责人马平则以AI视角,分析了电影产业的挑战与机遇。在他看来,AI会打开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创新空间,短期表现是降本增效,产业驱动,而长期来看,AI虽然不会取代原有工种,但一定会优化过去的流程、任务,帮助创作者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到创意范畴当中。

随后的圆桌对话环节,与会嘉宾也从不同角度深入剖析电影与科技发展的现状与未来。

爱奇艺副总裁、智能制作部负责人朱梁结合平台近期热播剧集《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大梦归离》分享了平台在虚拟制作层面的创作心得。从此前《风起洛阳》尝试3D扫描和LED屏拍摄,到之后《云之羽》场景数量增加,质量收获观众认可,都给公司之后在这方面的尝试提供了极大信心。在他看来,成本不是虚拟制作最重要的前提,艺术创意和技术创新的双向奔赴才能呈现最好的结果。

导演霍廷霄表示,作为电影美术创作从业者,自己在看到AI作品之后也一度产生了很多的自我“怀疑”。如今AI已经能够完成符合美学定位的作品,基于好的IP,创作在科技的辅助下可能变得越来越快捷和轻松。“未来创作者拥抱这个技术,尤其对我们视觉创作可能是一个巨大的好事。新的技术对未来中国电影乃至世界电影的发展一定会起到重要作用。”

好莱坞特效师麦特·贝克带来了海外电影人的观点。因为人工智能的出现,大家对于创作的原创性思考变少了。AI看到只有过去的经验,它可能很真实,但不是原创的。我们仍然需要新的解决方案来扩展我们的影视行业:“我不希望人工智能剥夺我们共情情感的能力,不希望他让我们忘掉初心。”

AIGC、数字资产、拍摄预演…

中国电影工业化升级路在何方?

“虚拟制作与电影工业升级”主题沙龙圆桌环节,行业代表、专家学者就虚拟制作在当下影视工业化生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展开了深入讨论。

参与过《瞬息全宇宙》《长空之王》《大梦归离》等爆款影视作品幕后制作的洲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俊介绍,去年开始,虚拟拍摄正式进入到国内影视行业的创作视野。目前,影视工业流程开始更多采取“后期前置”的方法完成制作,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置景成本,也能为行业带来非常大的数字资产积累。

他还透露,在与郭帆导演的交流中,对方也谈到了新作可能进行的虚拟制作尝试:“《流浪地球》1和2还是更多使用CG,现在AI的出现,会给续作带来很大颠覆以及效率提升。”

曾参与过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创作的北京电影学院科研处处长刘军谈到了虚拟制作目前在行业中的应用现状,相比于过去的浅尝辄止,目前从前期创意到置景、表演以及后期特效,都已全部能够实现数字化操作。如今,通过研发的AI技术还能够通过学习不同导演的过往作品,提供机位、分镜等范式推荐,帮助新创作者在前任基础上学习、创新。

先壤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祚提到,虚拟制作为提高当前影视制作的效率起到了关键作用,它可以“可视化消除信息差”,让从导演到最前端工作人员的沟通成本大大降低。“虚拟制作可以给制片方降低成本,不管在未来它能占到行业的多少比重,但依然我们去值得推动,让工业化的脚步先动起来。”

中国艺术研究所影视系副研究员刘藩提到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说法。他透露,科幻电影《独行月球》在拍摄前进行了一次虚拟拍摄预演,帮助导演提前了解拍摄布景、机位等细节的设置。而这个过程,最终帮助剧组节省成本近20%。

如今,虚拟拍摄已经越来越被影视行业所重视。达瓦影像科技公司创始人卢琪的公司在2018年落户永川,如今已经在此建成全国最大的科技影视基地——永川科技片场。他在沙龙现场透露,2024年开年,在这里进行虚拟拍摄的网络剧、网络电影、院线电影项目已经达到14个,目前虚拟摄影棚的预约已经达到几乎全年无休,接下来公司还将建设新棚,充分供应行业虚拟拍摄需求。

同时举行的AIGC与影视元宇宙产教融合发展行业沙龙上,与会专家、学者则分别围绕泛人工智能时代传统影视向数智视听升级发展,AIGC在影视行业的应用场景、典型案例及趋势,影视元宇宙发展现状,影视元宇宙、数智视听行业产教融合及人才培养等主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

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胡智锋将影视在高新技术推动下呈现的趋势概括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同时他认为,这些变化虽然为电影电视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同时也需要我们在热运行下保持冷思考,“人工智能不是万能的,人类本身的情感和审美是至高无上的,我们要借助AI,在相互和谐中保持电影工业更加健康和繁荣的发展。”

重庆城市科技学院教授蔡敏则实际的谈到了产教融合中的人才培养方式:“未来解决产教融合的政策,就是把高校的学生送到行业前沿,真正做到融合平台、融合资源、融合信息、融合技术。”

猫眼娱乐顾问席伟航则寄语想要进入这个行业的青年人:“第一要了解影视的规律,了解影视的生产制作过程;第二是掌握最先进的相关的技术;第三是一定要有个人的思想。如果你具备了这三点,未来影视行业一定会是你的天下。”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