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部印度电影火了。
IMDb8.6分,烂番茄新鲜度83%、爆米花指数96%。
国内评分也一路看涨,观众纷纷为其极度悬疑的剧情编排感到惊艳。
《因果报应》
作为一部南印度语(泰米尔语)电影,此片在印度本土首映刚过一个月,阿米尔·汗(《摔跤吧!爸爸》)的制片公司便宣布,会将此片翻拍为北印度语(印地语)版。
这种翻拍,早有先例。
大家熟悉的《误杀瞒天记》(2015),便是一部北印度语电影,它翻拍自南印度语的《较量》(2013)。
《误杀瞒天记》&《较量》
《因果报应》在印度本土已成热门影片,按目前的势头,它也或将成为今年国内最知名的印度电影。
(本文无关键剧透,但仍建议观影后阅读)
01.“天价”寻找垃圾桶
《天道轮回》片长140分钟,原片名为《Maharaja》,含义是“(印度)王公”。
刚好最近还出了另一部印度电影,名《Maharaj》,中译名《真相守护者》,片长131分钟。
两部电影的片名仅差别一个字母“a”,这导致不少人看错了电影。
《真相守护者》
《天道轮回》开场7分钟,便制造了一个惊人的事件——
主角马哈拉吉在一家商店为女儿挑选礼物,他的妻女在商店对面的房子中,隔着街,妻子“评判”着丈夫选择的礼物。
终于选对妻子中意的礼物时,一辆卡车撞进房子,丈夫愣在当场。
这一开场,同日本悬疑片《愚行录》(2016)的开场一样,都以一种短片的规格,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小故事/场景。
不同的是,《愚行录》的开场,仅仅是为了快速塑造男主角的奇特性格,《天道轮回》的开场,则早已为观众“下了套”。
接下来进入正片——
一个理发师支付“天价”报酬,寻找一只普通垃圾桶的故事。
这位理发师就是马哈拉吉,她的女儿乔蒂跟随学校,出外远行进行体训。
一天夜里,独自在家的马哈拉吉,被三名歹徒袭击,歹徒偷走了家里的垃圾桶“拉克希米”。
没错,这只垃圾桶有一个美丽的名字。
开场的车祸中,正是因为拉克希米掉下来,盖在女儿身上,才让女儿捡回一条命。
于这对父女而言,拉克希米具有特殊意义,在外体训的女儿,甚至要求父亲每日拍摄它的照片传过去。
为此,马哈拉吉走进警局,以50万卢比(约4.2万人民币)的报酬,请求警局寻找这只垃圾桶,之后更加码至70万(约6万人民币)。
但这只垃圾桶本身仅值350卢比。
马哈拉吉的存款是150万,拿近一半寻找拉克希米,让警方不得不怀疑,这只垃圾桶另有玄机。
之后影片“另开一题”,将画面聚焦至一对入室劫匪。
这对劫匪逼迫一对被绑的母女,让她们交出了家中所有金银财宝,其中一名劫匪,还强暴了年轻的女儿。
离开后,劫匪制造了爆炸事故,导致母女在大火中身亡。
这场抢劫杀人案中,闪过一个重要细节,即被抢人家的墙壁上,有一张警督的肖像,可见这是一个警察的家。
劫匪之一,便是本片男二号塞尔旺,他经营着一家小商店,家中有一妻一女。
他对女儿至为疼爱,不惜斥重金购下金项链,以做女儿的生日礼物。
但在女儿生日这天,他被捕了。
由此,《因果报应》的故事架构初成。
两个父亲,一个是理发师,一个是劫匪,一个找垃圾桶,一个以劫金买项链,两人都进了警局。
在这样的架构里,影片疯狂打碎时间线,让人在对交叉叙事的逐渐察觉和领悟中,越来越惊心于影片的编导魔力。
02.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
打乱时间线的电影,一般都会提供明显线索。
比如依靠画面色调,或者角色年龄区分,以提醒观众注意。
《因果报应》不同。
这部电影不仅打乱了时间线,而且尽可能抹掉了时间线被打碎的痕迹。
因此,前述剧情其实就隐藏着时间的乱序。
依据影片行进的叙事顺序来看,观众的脑海中将自然建立一种逻辑,这种逻辑,恰好是影片的障眼法。
比如马哈拉吉去警局报案,说自己家被抢,接下来,就是塞尔旺在另一户实施抢劫。
这种连缀,会令观众自然得出结论:马哈拉吉是被塞尔旺抢劫。
但实际上,两人之间并不构成这种因果关系,且这两件事之间,还存在15年的时间差。
另外,整部电影在一种合理范畴内,几乎消弭了每位演员脸上的岁月痕迹,也就直接抹去了时间差,导致观众不会有意识去分辨其中的微妙细节。
马哈拉吉耳朵上的白色绷带,就是这样一个细节。
如果一开始就注意到绷带的诡异,就不难发现,这块绷带是电影设计的区分时间线的线索之一。
即缠了绷带的马哈拉吉,和没缠绷带的马哈拉吉,基本上处在不同的年岁中。
再看作为关键“道具”的垃圾桶。
马哈拉吉报警说垃圾桶被盗,接下来,观众便在塞尔旺的家中,看见了这只垃圾桶。
判断便顺理成章地产生:垃圾桶果然是被塞尔旺盗走。
这同此前的抢劫杀人一起,巩固了“塞尔旺入室抢劫马哈拉吉”的印象。
随着影片后半程故事展开,观众才逐渐意识到时间线的打乱,才会惊觉自己对垃圾桶的判断早该被颠覆——
这只垃圾桶既未被盗过,也与马哈拉吉的叙述不符。
垃圾桶的因果,要被颠倒为“果→因”。
那么,马哈拉吉报警的真正原因,自然也必须重新被审视了。
此外,不少观众提及,众多男演员外形、装扮的接近,导致了“脸盲”,这种脸盲,也一定程度加剧了观众对前期情节的误解。
抹掉不同时间线之间的界限,再将这些事件碎片按照正常逻辑进行组接,同时扩大、加深演员之间的相似性。
《因果报应》正是通过这些手段,打造了今年最具迷惑性的悬疑叙事之一。
这种手法乍看劲爽、流畅,实则需要编导在文本和镜头上的精心编织和完美配合,尽显一种打磨的耐心。
03.独特的印式悬疑
《因果报应》中,有不少精妙细节。
比如前文提及的警督肖像,虽在盗劫的大火中灰飞烟灭,但这个一晃而过的画面,为影片中段警察看似突然的不合理行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警察递刀给马哈拉吉,并将他和劫匪锁在一个房子中,那张肖像,就是最有力的逻辑证明。
又如劫匪描述抢劫过程时,提到自己捂住了屋主的嘴,但他比划的捂嘴姿势很低。
这种下意识的“低”,引起了马哈拉吉的敏感与震惊,劫匪意识到不对,立即调整姿势,将捂嘴的手往上抬。
证明被他捂嘴的,并非马哈拉吉,而是一个比马哈拉吉矮很多的人,那么这个人是谁?
类似细节,《因果报应》中还有很多,且都是这个故事的精密“零件”,揭示着各类重要信息。
推进悬疑的过程中,影片还展现了不少印度社会的痼疾。
警督那句“(这个地方)连生命没有了,都伸张不了正义”,相信会令人惊讶于当地警务系统的腐败。
这在《误杀瞒天记》《杰伊·比姆》等诸多印度电影中,都有过强烈表现。
《因果报应》还通过“蛇”这个意象,来传达影片的深层含义。
片中,眼镜蛇出现过两次。
一次出现在马哈拉吉家中,代表罪恶的路经。
一次和老鼠一起出现在警局中,寓意警察和罪犯“蛇鼠一窝”;片中,警察利用罪犯牟利,几乎已形成小规模的“产业链”。
此外,蛇的吐信声作为背景音,几乎铺满重要的情节节点,从而令危险的气氛始终笼罩在影片中。
通过这些表现,《因果报应》营造了一种肮脏、混乱、阴翳,但又冠冕堂皇挂着正义幌子的社会氛围。
饶是在如此糜烂的氛围中,依然有马哈拉吉这种奉行朴素情感观念的柔情硬汉,以及他女儿乔蒂这种内核强大的坚韧女性。
乔蒂要求父亲让自己见罪徒,见面时,她告诉对方:
我不会崩溃的,我会克服这一切,如果你有个像我这样的女儿,就去问问她,我们每天会碰到多少像你这样的臭男人。
这种坚强,进一步揭露了印度社会中女性面临的艰难现状,且将影片推向了下一个反转高潮。
在多次的女性受难情节中,《因果报应》都没有将镜头对准受害者,而是呈现施害者的丑陋、油腻嘴脸。
这种表达,让本片不再只是一种叙事奇观,而是内含一种社会关怀。
至于这部电影的终极反转,只能说,水准不亚于《误杀瞒天记》《调音师》等作,堪称年度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