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梦工场动画电影《荒野机器人》导演克里斯·桑德斯中国行最后一站来到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主持人陈鲁豫担任此次活动的主持,特邀嘉宾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以及奥运会乒乓球冠军、北京大学讲师丁宁同台出席,导演与此三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代表人物交流,以多元视角挖掘影片主题和情感内核。《荒野机器人》将于9月20日正式上映。
《荒野机器人》改编自皮特·布朗的同名畅销书,聚焦机器人罗兹的冒险之旅,她因一场意外漂流到无人岛屿,偏离常规机器人的发展道路,面对着险恶的生存环境、充满敌意的野生动物,该如何生存?当罗兹和岛上生物建立友好关系,慢慢融入进这个大家庭后,关于她的神秘过往逐渐揭开。
丁宁观影后则表示,在小布点儿身上看到了自己做运动员时经受的历练与成长,“剧情让我特别有感触,他学会飞翔,没有惧怕,我觉得我们都有过那样的过程。”
对于看过原著的何怀宏教授来说,影片的情节更加紧凑,并从审美情感上对《荒野机器人》大加赞赏,直言导演为观众带来了一个很“美”的电影,不仅画面在大银幕上呈现效果精美,故事更是美好如童话,“最重要的是,通过美给了我们一个善的理想,这个优点和价值自然不必多说。”
何怀宏教授与丁宁作为不同领域、不同阅历的受众,对《荒野机器人》也有着各自的视角与思考。对于丁宁来说,小布点儿像一面自己成长的镜子,面对未知,跳出舒适圈,“真正地找到你自己,成为你自己。”
这种“小布点儿式”的成长经历,桑德斯导演也有相似的体验,他谈到自己一直坚持将手绘融入到动画的创作中去,即使这是一种冒险,但他不放弃这种尝试,正是永远相信自己能够克服困难。
除了小布点儿外,机器人萝斯也是大家产生情感联结的角色,为了把机器人萝斯塑造得更为新颖,桑德斯导演参考了默剧大师巴斯特·基顿、查理·卓别林的表演方式,有一些“留白”,在传递出角色情感变化的同时,让观众可以将自己的感受投射到萝斯身上,产生极强的代入感。
作为哲学教授的何怀宏,认为电影是一次将机器人与动物进行“人的感情、人的希望、人的理想”拟人化表现的成功尝试。在目前的现实中,机器人有算法、逻辑,却并没有人类所必备的“感受性”,但是影片为萝斯赋予了这种珍贵的属性,通过这样的表达,传递出了对未来世界如何发展变化的展望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