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中心 / 正文

以创新思维重塑品牌叙事广告

在数字化浪潮重塑品牌叙事的今天,场景设计正经历着从物理空间到多维体验的范式跃迁。AI生成技术打破了传统效果图的局限,VR虚拟勘景让空间规划突破地理边界,3D打印则重新定义了道具制作的工艺标准——这些技术革新正在重构"场景"这一概念本身。当行业站在虚实融合的临界点,常丹妮以其开创性的材料应用和空间叙事体系,为场景设计赋予了新的时代注解。

从初出茅庐的广告创意助理,逐步成长为多次赢得MUSE设计奖的行业专家,常丹妮见证了广告行业从传统媒体主导到数字媒体崛起的转变,深刻理解每一次技术变革对广告行业的深远影响。在AI技术崭露头角之时,常丹妮毅然开启了探索AI与广告融合的征程,她在设计过程中会用AI激发创意,提供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并通过视觉化的方式呈现自己的设计思路,让客户“走进”场景,让客户能直观地感受到设计如何增强故事叙述或品牌价值。

在广告行业的场景设计领域,常丹妮以其对材料的敏锐感知与创新运用,持续推动着物理空间的叙事可能。十二年的从业历程中,她始终相信,场景不仅是视觉的载体,更是触感、温度与记忆的交汇点。

从早期在传统置景中探索特殊肌理的表现,到如今将可持续材料与工业制造技术融入设计,常丹妮的实践始终围绕"材料的语言性"展开。在《小米透明电视大师篇》的案例中,她摒弃了常规的石膏翻模工艺,转而采用3D打印结合生物基复合材料,使博物馆场景中的动物雕塑既保持细腻的雕刻质感,又具备轻量化与可回收特性。这种对材料性能的精准把控,不仅缩短了搭建周期,更让场景在镜头前呈现出独特的"呼吸感"——一种介于人工与自然之间的微妙平衡。

她的工作室近年研发的"模块化场景系统",则进一步体现了对现场实施的革新思考。通过特制金属骨架与可替换表面材质的组合,同一组基础结构能在48小时内被改写成截然不同的空间叙事:锈蚀的钢铁丛林可蜕变为温润的木构庭院,而这一切转变几乎不产生建筑废料。这种"可迭代"的场景构建逻辑,正在影响新一代广告制作的标准流程。

"材料的选择决定了场景的‘体温’",常丹妮如此总结她的设计哲学。无论是运用矿物涂料模拟经年累月的墙体褪色,还是将回收渔网再制成未来感装置,她的作品总能在商业诉求与材质真实感之间找到令人信服的平衡点。这种不带科技噱头、却充满技术智慧的实践,或许正是当代场景设计最珍贵的创新样本。

凭借对材料的创新运用常丹妮屡获国际认可,其作品连续斩获2025年MUSE设计奖三项金奖,成为亚洲地区首位在”可持续材料设计”与"商业场景创新"双类别同时获奖的设计师。其作品《以爱之名》凭借突破性的材料应用获得MUSE设计奖最高奖项铂金奖。该作品采用竹纤维复合材料、生物基聚乳酸(PLA)及回收金属构件,使布景材料回收率从传统模式的不足20%提升至85%以上。MUSE设计奖评委评价道:"她让冰冷的建材开始诉说温暖的故事。"

“场景设计的本质是材质的叙事艺术,"常丹妮强调。其最新研发的"湿变涂料"正在改写行业标准,这种可循环使用的天然材料能在不同湿度下改变形态与色彩,为品牌活动创造持续演变的场景体验。这种将材料特性转化为叙事动力的创新思维,正引领着场景设计向更具生命力的方向发展。(文:林凡)

关键词: 叙事 思维 品牌 广告

扫一扫关注“电影界”微信公众平台

扫一扫进入移动端浏览